简论教学观念断裂与融合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4481 浏览:151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讨发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实习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大体是以“以学生中心”的、理想的教学观念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实的教学观念转变。
关键词:实习教师;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1002-0845(2012)07-0020-05
收稿日期:2012-04-12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革新探讨项目(11BY37);2010年延安大学教学革新探讨项目(YDJGZD2010-02)。
作者介绍:王长江(1972-),男,宁夏平罗人,讲师,硕士,以事教师教育探讨;任新成(1967-),男,陕西富县人,教授,博士,以事中学物理教育探讨。

一、探讨的不足

1探讨近况
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比较稳定的看法、认识、观点或思想[1]~[4]。探讨者指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教学观念具有个体性、内隐性、情感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主要特点[5]~[7]。教师教学观念有以下几种有着形态:1)可以意识与表达,也能够付诸实践;2)可以意识与表达,但不能付诸实践;3)不能意识与表达,但能够付诸实践。其中,第三种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8]。这种内隐的教学观念主要是教师在个人特定文化背景和长期的教学生活与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它类似于某种教育论述但又不具备论述的科学性,常常以一种神秘形式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教师却常常对之习焉不察[9]。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外显的操作方式。探讨者发现,要想正确解释所收集到的教学行为信息,就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10]。至于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不足,人们普遍认为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诸多的探讨也显示了教学观念确实影响着教学行为。进一步的探讨表明,教师口头表露的是一种教学观念,但是支配其教学行为的往往却是另一种內隐的教学观念。这种支配教学行为的内隐的教学观念与外显的教学观念的不一致性,有探讨者称之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11]。
2不足提出
实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其内在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由于实习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导者的角色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其教学观念也会因之发生变化。已有的探讨表明,对于实习教师而言,支配其行为的教学观念是以论述观念形态和理想观念形态进入到真实的学校教学情境后,再演变为惯常的观念形态的,这期间发生了剧烈的震颤。当实习教师最初完成教学任务时,严酷的课堂生活使实习教师在大学教育培训中形成的教育理想刹那间崩溃[12][13]。相关探讨表明,面对真实的教学环境,面对陌生的学生和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实习教师经历了由反差到适应、再到转变的历程[14]。进一步来说,本探讨的不足就是实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实习历程中经历怎样的变化,与以往探讨关注实习教师教学观念发生的结果不同,本探讨更多地关注实习教师观念变化的历程。

二、探讨策略

1选择探讨策略
用量化探讨的策略,可以以普遍的、宏观的和一般的角度来探讨实习教师教学观念的近况以及教学行为的概率性变化结果,但是却无法深度诠释在教育实习历程中,实习教师的教学观念经历着怎样的历程、发生怎样的嬗变的。同为实证探讨,与量化探讨策略相比,质性探讨策略恰恰可以就事件、历程和作用以微观的角度以灵活的、演变的、比较宽泛的探讨设计,对实习教师这一个体进行细致的、动态的和深入的描述和浅析[15]。
2确定探究对象
探讨对象是我的一名学生。出于探讨的考虑,将其真名隐去,化名为赵小军①。赵小军曾经参加过学院的演讲比赛,口才很好,他在教学技能训练中体现较突出,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曾荣获一等奖。
我给赵小军所在的班上过“教育统计与测评”、“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艺术探讨”三门课程。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们之间有较多的交流。他对自己有这样的评价:“我的性格大方活泼开朗,我的爱好广泛,喜欢上网查资料,爱打羽毛球和篮球,还喜欢下象棋等,脾气较好,喜欢交朋友。”在他成为我的探讨对象之前,我们就班级事务有过多次交流,我们是熟悉的,彼此相互信任,这为我们深入交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是他所在实习小组的带队教师,他的教育实习生活,是在我的“领导”之下的。
3进入探讨现场
作为探讨者的我,曾经在一所中学当过5年物理老师,2007年硕士毕业后,来到现在的大学,并连续4年指导物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在和4届学生共同参加教育实习的历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进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的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①:本论文中出现的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我希望已经了解本探讨的人,本着道德,对文中涉及的人和事能够心怀善意。赵小军这个小组的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以8月末进入实习学校,到第二年元月上旬离开学校。我是赵小军他们这一实习小组的带队老师,他是小组的组长,我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实习小组的情况,这为我的探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这次实习中,赵小军除了给初二年级的学生上物理课外,还兼任初二(4)班的实习班主任,配合原班主任开展工作。另外,实习学校还为每位实习教师配有指导老师。
我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和作品浅析等。我完成了10节正课(即在上午和下午教学时间内上的课,不包括下午自习课和晚自习课)的听课,详细地做了教室观察记录和听课记录,完成了4节习题课听课记录,3节试卷讲评课的听课。每次听课后,我们都会交流上课的心得。利用课余时间我做了7次较为深入的访谈,对他的指导教师做了3次访谈,对他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做了3次访谈。按照学院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布置,要求实习小组同学每天完成一篇实习日志,在探讨的后期,我对他的这些实习日志进行了深入的作品浅析。除此之外,我还调阅了他写的4篇相关的论文作业。

三、探讨历程

事例1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物理教师
在参加教育实习前,我调阅了赵小军写的一篇论文作业,题目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物理教师。在这篇作业中,他勾勒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物理教师的形象:
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物理教师,应言行端正,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放弃差生;喜欢读书,乐于深思,能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解释得明明白白;是个有上进心的人,应该具有钻研精神和超前意识;能采取启发式的教学策略。
多数师范生对于未来职业都有自己的构想,这种构想就是他的某种教学观念。这种观念是以一种理想的形态展示出来的。对于师范生来说,理想的教师形象是怎样被勾画出来的?在与赵小军的交谈中,他说:“我的高中物理教师就和文章中写的差不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赵小军的高中物理老师对他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勾勒有很大的影响。中学时代物理老师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他的教学观念,而这些观念,如果不经反思,是很难被轻易察觉的。
但是为什么会“差不多”?仅仅是一个模糊用语吗?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物理老师应该风趣、幽默,“应具有钻研精神和超前意识”,这些理想元素应该掺入了他在大学里学过的教学论述。由此,可以认为他的理想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基于以往的內隐的经验和大学外显的学习结果的复合体。当然,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理想”物理教师可遇而不可求,他的这些应然的、理想的教学观念,将很快面对严酷的教学现实的检验。
事例2我要把这些论述运用到教学中
2010年8月下旬,赵小军所在的实习小组前往实习学校进行教育实习。据我所知,这所学校是本县最好的初中。来到这所陌生的学校,同实习小组的其他同学一样,赵小军对教育实习充满了期待,他在实习日志中写道:
明天就要开始教育实习了,心里很兴奋。现在的中学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开始第一节课?我已经学了不少物理教学论述,我要把这些论述运用到教学中。
在和赵小军交谈的历程中,我显著地感受到他认为自己在大学所学的教学论述是有用的。在很多师范生看来,教学论述正如灯塔给黑夜中航行的人以指示一样,它给教育实践者以指引。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前提假设:先进的教学论述,会有效地指导未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进行课前试讲时,我看过了他写的教学设计,他试图将大学课堂上学过的现代教学论述融入课堂教学中。但是,以我的判断,这种融入多少有些牵强。对于他们这些实习教师,试讲时基于某种现代教育论述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大多是空对空,容易流于形式。但是,不管怎样,他相信教学论述的有用性,尽管教学论述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远非他想的那样简单。
事例3为什么刘老师对自己教学的不足视而不见
赵小军所在的备课小组的指导老师是物理教研组的组长刘老师。实习开始后的第一周,刘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示范课。课余,赵小军与我交流了他的听课感受。
刘老师讲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举的例子很恰当。教学环节的过度很自然,前后衔接也很紧凑,进度很快。但是,不知为什么他只提问前面几排同学?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答复“对”和“错”,不做过多的解释,也很少对学生讲鼓励的话。他的课和学生的互动少,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他一个人在讲。
课下,我鼓足了勇气,试探着问刘老师,为什么课堂上不多提问学生?他说,教学时间太紧了,如果提问学生,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另外,班里学生的座位是按照成绩排定的,我通过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看起来,刘老师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无不妥,我也就没再问下去。
在赵小军看来,刘老师的教学有着着两个显著的不足:一是师生的交流太少,缺少和学生的互动;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现象严重。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倡对话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看来赵小军已经有所领悟。“一言堂”是很多教育论述工作者批判的教学方式。课下我了解到,刘老师有15年的中学教龄,是物理教研组的组长,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他带的班级的物理成绩一直排在同行前面。刘老师对他的教学中的这两个显著的不足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这使赵小军感到困惑,是自己的教学观念错了吗?他告诉我,无论如何,他还是打算在自己上课时,转变刘老师的做法,多提问学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另外,在这个教学事件中,我发现赵小军是在用一种并未经过自身教学实践的教学观念来评判刘老师的教学,而刘老师则是用多年的、成熟的教学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对于同一个教学事件,赵小军会感到困惑,而刘老师则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事例4我开始有些紧张,慢慢放开了
教育实习的第一次课总是难忘的。他在教育日志中写道:
站在讲台上,开始有些紧张,我故作镇静,抬起头扫视了一下全班,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的、好奇的眼睛,我的心马上静了下来。通过课前准备的一个实验,我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慢慢放开了。我尽可能多地提问学生,我们在课堂上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一节课讲得很快,感觉只讲了几分钟就下课了。没想到自己会做得这么好!我坚信,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当听到同组同学说,你讲得很好,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这就是我努力的结果。
实习教师的第一次课都会遇到角色转变不足。尽管在课前的试讲中,指导老师都会一再强调试讲同学要把自己当成老师,把下面听课的你的同学当成你的学生,然而,假的就是假的,试讲学生无法完全做到把自己看做是“老师”。正是在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授课中,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课堂环境中,赵小军实现了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尽管这种教师角色,其实还是“学生老师”,但毕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师节后,这种角色转变带来了更多的是责任。他不止一次地给我描述他第一次上课时和学生眼光对视的感受。他说:“你只要和学生的眼光相接触,你就感到自己是个真正的老师,你就有责任上好这节课。”在角色转变中,赵小军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有了初次的和稚嫩的交融。
我随堂听了他第一堂课。尽管在全国大赛中获过大奖,教学技能比较扎实,我还是感觉到,赵小军在开始时显得略有些紧张,他在课堂上的确能放得开,教态很自然,和学生互动也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我也不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到底是由于学生对于新老师的好奇,还是他们真的理解了教学内容。实际上,赵小军对教学效果的判断过于乐观,第二天的日志中,他记录了批改作业的心情:
今天学生将我昨天布置的作业交上来,我批改了第一份作业,然而,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却让我大跌眼镜,我认为全班同学都应该会做的题目,结果只有不到2/3的学生做对了,还有七八个学生对错都一样,显著是相互照抄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内容我都在课堂上讲了呀!
这次“作业事件”使赵小军感到震撼,也使他困惑。后面几次课班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好,这使得他渐渐有些失落,也使他以以前某种虚幻的、飘渺的教学理想境地中坠落到真实的、客观的和活生生的教学现实中。“作业事件”使他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并非都能掌握。在和学生谈话后,他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了更客观和更清醒的认识。“下次备课时不能光考虑课本知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以教学策略上面多考虑”,这是赵小军想出的解决办法。
事例5这不应该是理想的课堂
两周后,我和他所在备课小组的几位同学又听了他的课。他的新课引入富有新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他倾向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于是连坐在后排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踊跃发言。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教学秩序甚至有些混乱。最后,已经到下课时间了,教学计划还没有完成。
课下,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了赵小军上的这节课。他首先谈了设计思路:
我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上就尽量多提问学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但是,没想到初二学生的好胜心很强烈,课堂秩序变得很混乱,我反复强调保持安静,但是学生不听我的话。
组里听课的其他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不能放任自流。刘老师已经知道赵小军的这节课讲砸了,我们正在讨论中,他就打电话让赵小军到他的办公室。根据同组其他同学的反映,在随后另一个平行班的重复课中,指导老师也听了课。这次赵小军严格制约了提问学生的次数,课堂上他讲的较多,和前面的课形成了鲜明的比较。对于这种情况,赵小军讲了他的想法:
我原本打算在前面讲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刘老师却明确地告诉我,不能把学生放得太开了,否则,就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一些学生也会向班主任和校长反映。尤其是他的后面一句话,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如果下节课再讲砸了,不仅会发生学生向班主任反映的事,捅到校长那儿,弄不好我们的教育实习都会受到影响。没有办法,只能是刘老师让咋上我就咋上。但是,我也感觉到了,后面这节课的气氛确实很沉闷,我想这不应该是理想的课堂。
赵小军反映的这个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实习教师来到实习学校肯定会打乱人家原定的教学安排,会对实习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作为带队老师,我们希望更多的是正面影响。由此,即便是实习教师想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只要实习学校还没有认可,实习教师就得遵以实习学校的教学传统,因为我们是客人,人家是主人。尽管实习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只能等待自己以职之后再实践了。在这一点上实习教师显得很无奈。
事例6都想蒙我
旧的不足还没有解决,新的不足又接踵而至。赵小军在1个月后实习日志中记录了新的情况:
今天晚上我改作业时,把我气得不行,并不是说他们的作业写错了,而是没写完就交上来了,都想蒙我。真是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我决定明天去收拾那几个想蒙我的学生。
我倡议他在训斥学生之前,先问问理由。
他在课间时间找到了那几个学生,了解到的情况是9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中,1人说昨天生病了,2人参加学校歌咏赛排练,其他同学说没有时间做。再一问,才知道,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语文四大面卷纸,数学四大面卷纸,英语2大面卷纸,化学3大面卷纸,这些根本做不完,学生只好把其他作业完成了,物理作业没有完成。他们几个学生都说,新老师很和气,和同学联系好,央求赵老师不要把这件事反映给班主任。
这件事使赵小军很沮丧。一方面,他很理解学生的作业压力,学生的作业的确很多,多得做不完;另一方面,他又生气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会看风使舵,遇到要求严格的老师,作业乖乖完成,他们知道实习老师待人和气,会原谅他们,往往把实习老师布置的作业留在最后完成。
事例7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宽容
赵小军对学生的态度有了变化,以期中考试后日志中能看出来。
早自习我到了教室,同学们无所事事,我不会再像昨天那样宽容。我站在讲台上大声训斥他们,可能是他们看到了我的威严,个个听话地拿出书来朗读。我就在教室里面转来转去。自己一边背英语单词,一边督促他们,没想到效果超级好,还是要严格一点,学生才会听你的话。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实习教师的日志也记录了对学生态度的变化。
今天早上我6:30到教室,学生竟然还没有开始打扫卫生。当时我只是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还好,他们还是比较自觉的。可是我憋足了劲今天晚上要收拾他们的。
教育实习的后半段,赵小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有了显著的变化,由宽松变得严格。他身上的学生气渐渐消退,他开始像一个老师了。以刚开始“宽容,抹不开面子”,转变为要求严格,板着面孔。课下,他告诉我,前几天对班里学生的宽容,适得其反,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不好,课堂纪律也涣散。“对学生,跟对自己孩子一样,给个好心,不要给个好脸”,这是他总结出来的管理学生的经验。

四、探讨结论

透过一位实习教师近半年教学生活的描述,我们以中看到一个物理实习教师复杂而又艰难的成长历程。角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教学观念的变化,这一点已经被相关探讨所印证[16][17]。探讨中我们发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实习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大体由“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的教学观念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现实的教学观念。他们头脑中存有大学课程中领悟到的、没有在现实中实践的理想的教学观念。这种理想的教学观念体现在强调师生互动而非教师主宰课堂,强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非灌输知识,强调进展学生能力而非应付考试[18][19]。但是,一旦这些理想的教学观念与现实的教学情境相遇,便不断受到现实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学观念一点点消退,反差与震颤后,就融合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为主流的教学现实中。以怀着改良教学现实的梦想出发,到趋于保守、适应当前教学现实结束,这一点也被一些探讨证实[20],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教师专业进展的结束,而是实习教师必经的一段心路历程。参考文献:
[1]Larsson,S(1983)Describing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ir Professional WorldIn Halkes, R and Olson JK(1983): Teacher Think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isting Problems in Educa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Association On Teacher Thinking, Tilburg, 123~133
[2]Zhihui Fang(1996)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Educational Research, 38(1)
[3]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不足与深思[J]教育科学,2000(2)
[4]Pajares, MF(1992)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5]Abelson, RP(1979)Differences between Belief and Knowledge SystemsCognitive Science, 3(1)
[6]Brickhouse, NW(1990)Teachers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53~62
[7]易凌云,庞丽娟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基本论述不足:内涵、结构与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8]Nespor, J(1987)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14)
[9]Trowler, Paul & Cooper, Ali(2002)Teaching and Learning Regimes: Implicit theories and re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1(3)
[10]Clark, CM& Peterson, PL(1986)Teachers’ thought processIn MC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New York: Macmillan, 255~296
[11]李渺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断裂”的现象浅析及其深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19)
[12]Veeman, S(1984)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13]熊招弟,谭宁君运用“远距辅导”进行国小初任教师自然科学辅导[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14]Fuller, F,(1969)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2), 207~226
[15]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6
[16]Mau,Rosalind Y(1997)Concerns of Student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acticum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5(1), 53~65
[17]Wildman, TM, Niles, JA, Magliaro, SG, & McLaughlin, RA(1989)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teach: The two roles of beginning teachersThe Elemental School Journal, 89(4): 471~493
[18]Kember, D(1997), A Re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search into University Academic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255~275
[19]Gao Lingbiao, Did Watkins(2001)Ide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in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443~469
[20]Weinstein, CS(1990)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Implic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3):279~290
〔责任编辑:赵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