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小学我国中小学课程革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1297 浏览:951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吸收了赫尔巴特的课程教育理论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所产生的教育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材、学生为主“三中心”教育模式。而课程又是这课程教学模式主要的构成环节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科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做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在这期间,我国的教育模式还保持一成不变。为了更好的塑造人才,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应经济型社会经济体系,我国在2001年6月颁布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下文中称纲要),并在当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基地开始进行实验。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背景 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作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在于此。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质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学习工具,既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核问题解决的能力;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二、我国中小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在文化大革命之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了更好的振兴我国经济,更好的实现现代化以及更好的塑造社会主义有用人才,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推行一种以灌输式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标的终级教育模式。在实行初期,这种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的社会经济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面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教育目标也随之转变,由原来的单纯的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的教育目标。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教育模式为,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没有足够的活力,并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接受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人兴趣的存在以及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能在走出学校后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很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为了达成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目标,我国有目的的转变了新课程教育目标,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积极主动地态度下,学生会自主的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对未知的知识进行自觉地预习。这样学生不仅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加牢固,也同样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可是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长期的封闭,使得和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体制出现严重脱轨情况,并且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这种情况的出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国以往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学生个人方向的选择。

(四)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促进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主要在评价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三、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出来的基础教育的全面的整体变革。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必然选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性的产物,它具有以下意义: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2.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3.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4.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语: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开始至今已走过11年,虽然现在正如火如萘的进行着,并且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虽然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能够带来一定行的新鲜血液。但还有一些教育者固步自封,坚持着老一套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扼杀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元凶。同时这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而且这种教育思想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有相悖之处。在德育教育中,在科学内容上,把公民教育意识和属于社会课程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混为一谈。把德育教育寄托于空泛的说教,致使事倍功半。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则是现行结构和设置弊端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跨越这些限制,打破束缚的桎梏。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叶澜,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3-15.
郝德永.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长征之旅”[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3]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作者简介:安黎娜(1988-),辽宁沈阳人,女,锦州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想政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