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探小学数学命题策略探讨征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26203 浏览:1190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观念认为命题是一些学科专家具备的技能,和我们一线普通的老师无关。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掌握全新而又科学的命题理念,具有命好小学数学试题的能力,是我们必备的教学技能。因为数学课堂离不开试题的配合。例如编预习题、课堂训练题、复习题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更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关注,针对三维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我经常用到如下几种命题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命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些离学生生活世界相距较远的问题,割裂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尽量编制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只有把数学问题置于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四年级统计知识,把学校宣传栏中各班“学雷锋事迹”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各班应评优良差哪个等次?显然,这是一道任务题。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能增强班级之间“学雷锋”争比意识,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了。

二、变化形式命题

无论是课堂练习题,还是试题,都要避免“刻板式”的面貌呈现。只有“板着脸”的习题“活泼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减法的课堂练习。除了填写算式得数的题目,还可通过“夺红旗游戏”“填表格”“画一画跷跷板”等多种形式出现。“夺红旗游戏”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填表格”渗透了统计思想,“画一画跷跷板”呈现了等式的性质。同意知识点,多种形式的命题能避免同一题型操练的枯燥,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渗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改变原题的条件或问题命题

传统观念下的数学习题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答案唯一”、“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清晰可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因此,将原题中的条件加以改变,可增加解题的难度,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把“答案唯一”的题目改成“多元性”、“开放性”问题,学生在探索性思考的过程中思维视野更开阔,更活跃。
原题: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为6cm,宽为多少厘米?
新题1: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宽是长的2/3,宽为多少厘米?
新题2: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可以各为多少厘米?
新题3: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长方形吗?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如果能,长和宽为多少?边长呢?
新题1由于把原题中长方形的长从直接条件改成了间接条件,从而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使解题过程变得复杂;新题2由于把原题中长方形的长这一条件去掉,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新题3改变了问题,比新题2更开放,这题要分正方形与长方形两种情况讨论,在探究的过程中能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更好地加以运用,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当前数学命题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数学习题的命题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业评价,从而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