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留意“语”音灵泉清,留意“感”人深大纲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12397 浏览:48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感是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读”的训练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听读、诵读、品读、美读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从而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感;直觉;听读;诵读;品读
“语感”一词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提出——“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命这感觉为‘语感’。”教学上,语感被定义为“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仅从课堂教学中“读”的角度谈一下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听读训练感知语感

语感具有“语音感”,可通过听觉对语言的外部音律美进行感悟。“听”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更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信息的过程,是直接感知语感的基本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常常采用音频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不同方式进行听读训练。
情境一:
在教学《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动听的语音伴随着轻柔的音乐缓缓流淌,让学生陶醉其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配乐范读,以柔缓、抒情的语调读课文,学生仿佛被我带入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完全沉醉其中。之后,问学生都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听到了对春天的盼望,春天来临时的欣喜,小草刚刚长出的新鲜,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鸟儿叫声的清脆婉转……课文描写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在听读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敏锐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语声旋律美,还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朗读的技巧。

二、诵读训练积淀语感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情境二:
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我先播放音频朗读,让学生倾听在激昂顿挫的古筝音乐中倾泻而出的铿锵有力的诵读,使他们初步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及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形象;之后让学生自由读,借助注释正音、疏通文义;再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奏、重音大声朗读;最后要求学生因声求气,诵读课文。学生在诵读中,更好地体悟了木兰的英勇、亲人的企盼及木兰回乡后的女儿态。
诵读不仅丰富了语感材料的积累,也让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语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品读训练深化语感

品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学生通过对精彩语段反复品读,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对语气变化细细品味,对语句深意深入揣摩,可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挖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情感和意蕴,从而进一步深化语感。

1.比较中体会语句的精妙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哪些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习得语感敏锐性的有效手段。下面以《安塞腰鼓》为例,谈谈比较领会的几种方法:
(1)换词比较
可把文中使用精当的词语替换为它们的近义词,让学生比较。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个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狂舞”一词可否改为“飞舞”?以此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2)换位比较
张志公先生说:“词序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文章中有时改变一个词语的正常位置,句子反而更有表现力。让学生试着把文中特殊语句调换语序,看看文章会不会顺畅。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可不可以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可体会此处比喻的倒装不仅起强调作用,而且更富有韵律感。
(3)缩减比较
对于文中那些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的词语句子,我们可引导学生先删掉一些,再比一比,从而感受语句的独特魅力。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能否改为“容不得束缚、羁绊、闭塞?”“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能否改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急速地,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以此来体会这样的排比可增强气势。
此外还可使用增补比较,体会用词精要。课文中这样的语句有很多,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在比较中领会语言文字之美。

2.品味中体验语句的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与精髓。品析语言的语调、语韵、语味,有助于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紫藤萝瀑布》:“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一个拟人句一个比喻句,“好不活泼热闹”及“忍俊不禁的笑容”都写出了生命力的旺盛及作者的欣喜,“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急转而下,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并不愉快,而是充满忧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体现出作者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新的生活中。语言与情感相依存,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里蕴含的情感。

3.揣摩中体悟语句的深意

语言往往有“弦外之音”,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本身就语含双关,表面指爸爸所种夹竹桃的败落,实际象征天花的爸爸离开人世——含而不露、哀而不伤。文中也多次暗示爸爸将不久于人世,可让学生寻找出来,细细揣摩体会。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加强对这类语义因素的咀嚼品味,理解它们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才能使语感有深度。

四、美读训练升华语感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重新表现文章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从而形成语感的美度。
情境三: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指名一女生美读第三小节。开始学生读得平淡生硬,没有读出诗中表现出的那种轻柔、飘远的感觉。我轻声地提示了一句“这样的秋天能‘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吗?”学生顿有所悟。我让她再读一遍,她把野草的“寥廓”,溪水的“清冽”读得轻柔婉转,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读得更甜美含蓄,读出了微妙的感觉,连她的眼神也更柔美、明澈,像诗中那纯洁的“牧羊女”的眼神,充分领略到作者笔下牧羊女的思恋情感。
教材中有很多语言精美、内蕴丰富的文章,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潜心美读,使其步步深入到语音的节奏韵律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深刻内涵。
语感是通向语言文字更高境界的桥梁,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各种“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
参考文献:
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J].语文学习,1990(09).
杨春鼎.直觉、表象与思维[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浙江省富阳市浙江省盲人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