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幼儿教师缄默知识:幼儿教师成长根基

更新时间:2024-01-10 点赞:14311 浏览:593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缄默知识与显形知识相对,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它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与根基,主要表现在缄默知识是其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性智慧两个方面。
关键词:缄默知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1671-0568(2012)02-0014-03

一、缄默知识理论

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提出。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构成人类总体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后来逐渐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都证实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用波兰尼的一句话真切地道出了缄默知识的存在状态——“我们所认识的远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在教育领域缄默知识同样是大量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缄默知识在教师的潜意识之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不能用语言进行系统表达,也不能通过正规方式进行传授,甚至主体没有意识到但对其教育教学行为和思想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的一类知识,即教师“日用而不知”的一类知识;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系统表达,教师自己能明确意识到的知识,可以通过正规方式传授与学习的知识,以语言文字、符号、图形、音像等形式存在,显性知识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证实过的客观性知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特征。相对于显性知识,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随着对缄默知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国学者石中英提出了缄默知识特征还具有情境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缄默知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波兰尼认为,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优先性。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一切显性知识都有其隐性的根源,默会能力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技能。
波兰尼已经认识到缄默知识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是不自觉的,科学家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对其科学活动的帮助,即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是自发的,不轻易为知识主体所注意。缄默知识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设置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3]正是教师缄默知识的缄默性,不为教师所注意,任缄默知识自发发挥作用,其后果是负面功能的发挥则阻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管理好缄默知识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缄默知识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大量存在,对其教育活动时刻产生影响,但轻易不为教师所意识到。由于缄默知识自身的特点,造成教师对其关注不够,忽视缄默知识的存在,实际上,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与根基。主要表现在: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性智慧。
1.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内涵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创新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发展为一个教师职业合格人员的过程,主要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等几个方面。[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以上几个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1)幼儿教师显形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缄默知识。无论是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教师规范还是形成教师性格,都是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用明确语言表述,通过专业培训等正规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达成。其实是对教师显形知识的规定与要求。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也告诉我们,相对于显形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缄默知识是掌握缄默知识的基础。用他的话来说——“没有缄默知识的显形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达成与完善是以其自身缄默知识为基点。幼儿教师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逐渐积淀在幼儿教师的内心深处,沉淀为教师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这些知识是其接受师范教育,以及后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既是他们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掌握专业知识的“固着点”,也成了支配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行为的“终极框架”。
(2)幼儿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与显形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与教育实践有更强的“亲和性”,对教师教育行为影响更大。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缄默知识的支配下进行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既运用了已有的缄默知识,也产生了新的缄默知识,同时,幼儿教师对显形知识的长期运用,慢慢地显形知识也可以内化为缄默的知识,然后以隐性的、不自觉的方式作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进而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缄默知识是非自觉地作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不能轻易意识到。在教育现实中,有部分幼儿教师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表现出传统的教育行为,究其根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指导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不是那些机械的、显形的知识,而是教师内心真实相信的缄默知识。因此,幼儿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之于其显形知识对其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具有“优先性”。
2.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智慧。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由于幼儿身心的特点,使得幼儿的发展必须通过活动来完成,决定了幼儿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对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性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体性精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有决定性意义。[5]
缄默知识是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其“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6]缄默知识虽是内隐的,但幼儿教师所做出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要受其已有的缄默知识支配和调节。缄默知识相对于其显形知识具有优先性,与其教育实践有更强的“亲和力”。
(1)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根植于教育实践。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多样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缄默知识的存在。在这里,旨在讨论在教育教学层面的缄默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标准、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7]幼儿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缄默知识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来源于其自身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从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某个活动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地设计符合本班幼儿原有知识经验水平的活动方案,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幼儿教师从教案怎么写就怎么上,一般不考虑用教案以外的方法和策略,到熟练掌握多种方法和策略,能因时、因地、因内容,熟练自如地运用最适合本班幼儿的方法和策略;幼儿教师从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布置好的有关的墙饰,准备教学直接需要的玩教具,到能深入挖掘环境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使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幼儿教师从集体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幼儿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机械地接受集体教学内容,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进一步生成新的内容,满足幼儿探究的。[8]幼儿教师的这些成长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孩子的关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专家型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善于为教学活动创设条件,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情景中的教育契机,深刻挖掘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觉生成新的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不是通过书本学习的,也不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而得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不能通过语言传授,不能通过正规方式传授,只能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模仿而习得的缄默知识。
(2)幼儿教师缄默知识作用于教育实践。缄默知识是通过教育活动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作用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师缄默知识发挥作用的,教育行为是缄默知识功能发挥之载体。幼儿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是通过教育行为而展现出来的,比如,如果幼儿教师潜在的观念里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那么在教育活动中,他不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允许孩子作个性化的思考;如果幼儿教师相信孩子是有独立的人格,则他就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如果一位幼儿教师相信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话,那么她就会不停地强化孩子对纪律的遵守,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等等。幼儿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其缄默的教育观念在起作用,教育行为上就其缄默知识的外在表现,无不作用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的缄默知识在其教育实践中滋生、发芽渐次茁壮,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其生成和作用其实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了,二者是一体的,决然不可分裂。
参考文献: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徐雅萍.教师的个人理论解读——基于默会知识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B).
[3]刘桂辉,杨钦芬.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6,(11).
[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张晓冬.论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7]李殿斌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顾荣芳等.从新手到专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