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浅谈数学课堂中思维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4929 浏览:14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很多事情就会停留不前. 创新,就要有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很好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所重视. 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求异,集中思维是求同,两者相互交替,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让认识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多措并举,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有了这个兴趣,比起父母教师还管用. 一旦没有兴趣,一切都“免谈”,当然也包括思维. 所以说,要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1. 抓住亮点,表扬鼓励

喜欢别人的肯定与表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天性,只是或强烈或平淡等程度不同而已. 而人是有差异的,这是存在的客观现实. 有人思维敏捷,有人思维迟钝,这是正常现象,无可非议. 正是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才显得特别的重要.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善于发现每名学生身上某个方面的亮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也可以拿出来“做文章”,表扬学生,肯定学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积极思考问题. 有一次,老师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一下教室里的黑板面积,其中一位待进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我就紧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紧抓住这一“快”字,“借题发挥”,大加表扬,从此,这位待进生“爱”上了数学,“爱”上了思维,成绩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备受师生好评.

2. 宽松,和谐氛围

一个人的思维能否正常发挥,跟所在的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境,活跃思维. 反之,则低沉,阻塞思维的发挥. 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转换角色,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每一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不会感到“危险”的课堂.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积极的正能量,积极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3. 实物演示,化难为易

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 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东西,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老师拿出实物——圆柱体的实物,并切成扇形片状展开,问学生:这圆柱体展开之后,变成什么形体?这样实物展示,加上老师这一问一引导,学生一观察一思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强化说理,培养思维习惯

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基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便是主角. 思维顺畅,思维活跃,思维停滞,都是一种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这种表现形式达到最佳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强化说理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比如说,应用题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加以重视,还要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有计划,有区别、有重点地进行有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应该明白每个年段要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对教材及其要求要了如指掌,了然于胸. 如,数学应用题,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要怎样利用应用题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呢,这就要理清每个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年级结合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加强补条件补问题的反复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方法;二年级在补条件补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根据问题选条件和根据条件选问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十分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条件→问题 ”和“问题→条件”的思维;三年级重点进行根据两个条件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多种组合式的条件和口头表达寻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四年级以上则重点加强思路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地按照题目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两个应用题的解决途径,并能正确地熟练说出相应的思维过程.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有效地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提高.

三、变换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活跃,思维敏捷,是人所期待的,所向往的. 从数学特点来看,变换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变换多种方法,从不同途径寻找答案,并给予恰当评价,找出最佳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二年级一节“拼拼想想”数学活动课中,老师先用6根小棒拼出两个三角形,然后老师问学生: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出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 (其中,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就重叠在一起,这样就少用了一根,就只用了五根小棒. )这时,老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呢?学生争着回答说:因为两个三角形有一边合用一根小棒. 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用7根小棒拼3个三角形. 最后老师再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成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10根小棒拼成四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9根小棒拼了4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得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 教师这样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从变换角度去联想、推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深化,从而发现新规律,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广阔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思维训练的因素,有的放矢地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