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个问题关于教师学术工作考验几个不足大专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7222 浏览:1211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3-03-06
作者简介:马凤岐,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广东汕头/515063)
* 本文是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学校内部治理关系研究”(批准号2012JDXM_0022)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教师学术工作考核及教师年薪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1YB057)的成果。
摘 要:教育工作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而研究工作是成为一位优秀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在教师招聘和晋升时,应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大学教师考核是学术性工作,应主要由学校的学术系统而非行政系统负责。对教师学术工作的考核,应以激励教师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和研究工作,并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为目标,应改变当前教师考核中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做法,避免考核滥用。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工作;考核
教师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教师管理的目标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教育和研究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其质量决定大学质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量。科学评价教师的学术工作,是教师管理的基础。
当前,我国大学学术工作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轻教学,重科研”,不愿承担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中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而在学术研究中情绪浮躁,急于发表论文,研究水平没有随论文数量增加同步提高;甚至不断出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在项目申请、论文发表和学术评奖中使用不正当手段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些现象都与当前教师学术工作考核有关。改善教师考核方式,对于减少学术工作中不当行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谁来考核?

在我国,大学教师管理工作一般由人事部门负责,学术工作考核被当作教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一般由人事部门负责。大学人事部门负责人多有学术工作背景,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一般会征询教学、科研和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部分教师的意见,在考核过程中有时也会邀请教师参加,但考核的导向、原则由人事部门确定,标准由人事部门起草,总的来说,教师学术工作考核由行政部门主导。
由人事部门主导制定考核标准和主导考核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视量化指标问题。一个行政部门主导全校各学科教师考核,唯有制定统一标准才能顺利开展,而且这些标准最好是量化的。通过量化的标准可以获得一些数据,比如,每个教师上了多少课,在哪个级别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研究经费,获得什么奖励等等,作为对每位教师学术工作考核的依据。数据是客观的,被考核者无话可讲,可以减少争议。但是,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事实上,教师的很多教育和研究工作是很难量化甚至无法量化的。而且,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教社科〔2011〕4号,下称“意见”)提出的“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的要求(相信这个“要求”也适用于理、工科教师科学研究的评价),也不符合学术发展规律。
我们对大学教师管理工作的理解有一些偏差。这项工作主要不是一项行政性工作,而是一项学术性工作。尤其是教师工作考核和晋升,毫无疑问是学术性工作。在我国大学,教师职称晋升一般由学术共同体主导,而教师工作评价和考核,却一般由行政部门主导。这是我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考核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根本原因。
教育部的“意见”要求,在教师研究成果评价中“突出专家与同行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是很正确的。只有同领域专家才真正清楚一位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应主要由同行专家评价教师的学术工作,而不是主要由行政部门,或者其他领域的专家评价教师的学术工作。
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将考核教师学术工作的职权更多地下放至基层学术单位。在学院,尤其在系里,院长、系主任、同事之间肯定比人事部门更清楚每个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更清楚他们的教学工作质量,以及对本基层学术单位的贡献。定期的教师工作学术考核放在院系比放在学校人事部门更恰当,而像招聘新教师、教师职称晋升这样的大事情,应更多地听取校外甚至国外同行的意见。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2000年发表的题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报告说:“特别工作组认为,在决定大学教员的任命和晋升的时候,校外同行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师学术工作考核方面,学校不积极放权给基层学术单位,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基层学术单位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与学校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也担心基层学术单位因维护小团体利益而对教师作出不客观的(通常是更高的)评价结论。尽管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并非不可克服。学校可以保留对基础学术单位教师考核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审核的权力,以及通过加强对基层学术单位的业绩考核,引导基层学术单位按照与学校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标准客观地考核本单位的教师,学校还可以对各基层学术单位对教师考核的结果在全校范围进行平衡。当然,首先要检查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否恰当。如果学校将增加一些意义不明的数据以获得某些校外评价机构的认可作为发展战略,并以其指导教师学术工作的考核,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还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以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教师,而无需将考核教师的工作下放给基层学术单位了。

二、 考核什么?

对大学教师的考核,主要考核他们的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因为大学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和学术研究,教师作为大学成员,要为大学完成其核心任务服务;在此之外,社会服务工作也在考核之列。
但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都分别应该考核什么?是值得讨论的。
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考核,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教学工作量,第二是教学工作质量。对此一般不会有争议,只是对如何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不同看法。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高水平的研究是大学获得声誉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学核心任务之一,大学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是非常正确的,但大学管理者盯着社会机构对大学排名的那些并不科学的指标,要求教师们也围着那些指标转,就不仅是缺乏责任感,而且是对大学机构及其责任缺乏理解的表现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如果大学校长过于看重大学排行榜,并将提高本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为己任的话,那将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向教师和董事会成员传达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成功的教育改革,就是要看新生的SAT平均成绩有多高、教师的研究成果增长了多少。可想而知,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只会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那些与学生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情上,教育改革前景一片黯淡。” [6]
显然,无论是新教师招聘还是在职教师晋升,研究水平都应该是重要的依据。“大学教师”(faculty)不是一般的教师,他首先是一位学问家。英文faculty一词源于拉丁语facultas,有“能力”、“天赋”、“权力”和“权威”的意思,后来又被解释为心灵的权力或力量、学院或大学中学习或教学的分科、高校从事教学的人的团体、学术专业人员。 [7]学术研究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必需的。爱德华·希尔斯说,正是“研究”,才使得美国大学教师第一次具有了“大学教师”之尊,而不再是传统的那种无足轻重、为校长所任意掌控的教书匠。[8]国内一些大学试图解决教师“轻教学,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重科研”问题,设置教学型教师岗位,在晋升和考核中,降低甚至取消对这些岗位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要求。这种做法与在教师考核中过分强调学术研究同样令人生疑。事实上,大学多数教师岗位,如果任职者没有学术研究,很难胜任。试想,一位专业课教师,如果自己没有学术研究,如何保证自己的教学紧跟知识的前沿?如何指望他能教会学生开展研究?如果他自己缺少创造性,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MIT的关于终身教授的指导政策中说:“被授予终身职的人必须是本学科杰出学者认定的一流学者,并承诺继续献身学术事业。获得终身职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和学校服务方面表现突出,然而,教学和服务并不构成获得终身职的充分条件。” [9]
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经历和成果,是成为大学教师的前提。没有学术研究的能力、经历和成果,很难成为一位称职的大学教师,更不用说高水平的大学教师。但是,教育工作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在大学里,如果允许有人因为在研究方面做得出色,就可以不从事教育工作,而让那些研究工作不是那么出色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显然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大学付给教师工资,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工作;大学里如果有人只做学术研究,不为学生提供教育,他就不仅不应当从大学领工资,而且应向学校交服务费,因为他使用了学校的研究资源。反过来,如果一位教师以承担了教育工作为由,不从事学术研究,没有学术成果,可能会逐渐失去作为大学教师的资格。
大学教师考核中,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考核,不能以一方面代替另一方面,好教师应该两方面都优秀,只在一方面做得好会很难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在考核中无法得到最好成绩,两方面都做得不好就应认定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3]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
[6][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202.
[4][美]查尔斯·M·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6.
[5]阎光才.“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潜规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9(2):2.
[7]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2.
[8][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
[9]MIT.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 Guide for Faculty and Staff Members[EB/OL].http://web.mit.edu/policies/3/3.

2.html,2011-12-1

(责任编辑 刘第红)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