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激发培养不足意识,激发创新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20915 浏览:938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活动经历疑问——探索、解决——应用的过程。简言之,即是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本文试从转变观念,确立支持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激发内需,实施支持学生提问的激励手段;优化教学结构,提供支持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问题意识;创新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性问题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618jyw.com
状态能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显的,表象的,机械的思维,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精辟地阐述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转变观念,确立支持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

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受到“应试”观的影响,“教得多,学得少”、“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某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平均每堂课提问44.6次,学生提问平均仅0.2次(属组织性提问)。造成提问一边倒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受“传道授业”师者为尊的传统思想束缚,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作用。二是受“急功近利”“追求短效的扭曲质量观影响,忽视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创造的长远目标。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这个主体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知识探求的主体、课堂教学要确立起主体教学意识,处理好“双主体”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支持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二、激发内需,实施支持学生提问的激励手段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具有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与冲动往往被老师的过度“组织调控”和“一言堂”所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
(1)鼓励敢问。研究表明,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自信品质,就能扫除心理障碍,始终如一地鼓励自己把事情做下去。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和善的目光、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要创设情境、优生引路、全员参与,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说出心中的疑惑,表述自己的见解。
(2)引导多问。小学生面对大自然的一切,会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课堂上又大都闭口缄言,无话可说。因此,要想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3)允许错问。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小学生的提问有不少是幼稚可笑甚至完全错误的。但不管如何,提问都是创造的火花,教师须着意诱发,要允许错问,但不允许不问。允许乱问,但不允许不问。每个学生,谁不想自己的提问能“一鸣惊人”呢,他们的“错”和“乱”大都是水平、能力有限所致,只有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逐步走过“错问”“乱问”的“幼稚”期,使“质疑问难”到达理想的境地。为此,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学生问错了,要加以鼓励,还要随机引导,化“错”为“对”,化“乱”为“序”。

三、优化教学结构,提供支持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课堂。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部分学习时间的权利,让他们有时间说、想、问、议,有自己的自主学习空间。

1.创设情境,目标提问。

知识来源于问题。每堂课初始的学习目标导示就是问题提出的开始,一旦问题提出,学生思维便被激活,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也随之展开。基于担心学生不具备提出问题目标的能力,教师通常由自己直接提出目标性的问题,明确学习要旨。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接受学习的嫌疑。其实,教师如果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一个模拟的问题情景,学生便不难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古人设计木质的马车轮胎曾尝试了三种方案,第一种轮胎外形为六边形,前进不畅;第二种为椭圆形,车身不稳;第三种为圆形,既畅又稳。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想法: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圆形与其它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堂学习目标在学生提问中自然揭示。

2.引导自悟,探究性提问

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需要,采用探究性自悟学习正是满足这一愿望和需要的有效方式。这种自悟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自我积累,而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重组冲突。在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一系列问题:哪些新知识已经认识?哪些知识不太理解?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学生提问时间,征询探究性的提问,引导讨论思辨、互助求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李远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小学数学教育,2012.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