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大专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8924 浏览:1317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创设情境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实现思维的发散. 本文着眼于小学数学,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析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 导课情境呈现,开启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为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定下基调的重要环节. 情境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直观,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体现学科的特点;其次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借助生活中的点滴来充实数学内涵,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最后,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应用情境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倾向,增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情节性较强的故事情境深受低年龄段孩子的欢迎,教师要联系教材知识,构建一个故事框架,请学生作为角色参与情境,在情境中加强体验.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的加法与减法时,可以设置童话王国秋收时的场景,请学生去担任仓库管理员,笔者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员首先要弄清楚每天粮食的收获与消耗,那么你知道一天下来仓库是净收入还是净消耗了粮食?这个案例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缩影,又包含了童话故事的背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孩子们都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粮仓管理员,积极的情绪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高年级的学生要稍微成熟一些,对这类故事性情境的兴趣降低,情趣倾向于真实的生活实例,并且动手操作能给他们带来最为具体的感受,激发内心的求知欲. 因而,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教师要注意变换方式,善于借助道具辅助教学,鼓励学生用好身边的数学模型,用模型来帮助理解,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到具体的事物上,帮助记忆并掌握知识重点,同时也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状的实体纸板作为教学道具,方便更好演示,同时也请学生将自己课桌上的文具、纸片等拼接起来,组合成不同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这种以实例为基础的情境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

二、 问题情境解析,诱发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给学生一个个知识点充其量就是锻炼他们的知识记忆能力,数学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则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真正形成数学能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习惯于用已有答案暗示的假问题来开展教学,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章节时,教师多半会直接拿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拼出熟悉认识的多边形. 其实这个问题情境在一开始便已经有了答案,学生只是遵循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教学的本质还是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学生并没有机会自主思考,也不会自主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拿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失败的,教学只是新瓶装旧酒,再别致的方法都掩盖不了灌输知识的本质.
要真正诱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更要注重对问题情境的深入解析,采用循序渐进、旁敲侧击的方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跨越,深入浅出,逐步提升思维高度. 依然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教师首先应和学生一同回顾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情境,引出当时截取下来的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这个特殊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 如果学生还是觉得比较有难度的话,再一起复习计算长方形面积时的数格子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三角形面积是对应长方形面积一半的关系,然后将结论推而广之,让学生试着将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转换成熟悉的图形,再进行计算. 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回顾、创建、迁移、提升,学生的思路渐渐打开了,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 补充情境延伸,发散提升

通过知识引入和解读,学生已经熟悉了基本原理和方法,大致掌握了新知识,但是要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还需要必要的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 笔者建议,在对问题教学情境进行解析的基础之上,教师要适当创设补充情境,作为对问题情境的延伸,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思维发散,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同时补充情境的创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
这类情境是问题情境的延续,教师只需要提供一个大方向,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给学生留足空间,让他们独立应用已有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依旧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为例,在上一个案例所述的回顾、推导之后,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并理解了计算一个普通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即面积 = 底 × 高 ÷ 2,随后,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并计算其面积;在完成这项任务后,笔者出示一个截去一角的长方形纸板,如图所示,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面积.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解决方案很多,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很快,学生研究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或补或拆,将这个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成功给出了各自的计算公式.
总之,在情境的创设时,要注意贴合生活,迎合学生兴趣,体现学科特点;在情境解析时,要重在诱发学生思考,做好组织与引导;在情境延伸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鼓励大胆发散思维,将教学情境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
翟克章.浅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1.
[3]张卫星.动心动情、明理知味:例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数学研讨,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