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科技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1766 浏览:963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语文课文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而且时间跨度贯穿古今,空间范围兼具中外等。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殊性,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可能迥异,甚至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因此,如何更规范科学地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衡量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尺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据上层目标

上层目标包括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些目标都应该是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教师要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从整体着眼,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高中阶段)、分目标(每册)、支目标(每单元)、课目标(每课),理清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轻重、主次、程序安排。其次,要了解所教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要求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悟蕴含其中的情志。如果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只一味关注文言知识和写作背景及篇章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切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就有违于编者的意图,也就达不到文本所追求的教学价值。
正如李海林在《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所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一堂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应有一个相当大的模糊地带,它们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余地甚至空白。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每一堂课,都直接包含了整个课程的精神要义”。

二、依据学科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必然也是十分深广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习《赤壁赋》,不仅要教文体和文言方面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实际能力,还要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感,让学生能受到苏轼乐观豁达洒脱精神的感染并能渗透到对待身边的事物上。

三、依据文本特点

语文课本的选文涉及文体众多,有散文、小说、新闻、诗词歌赋等。每种文体所侧重的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在内容、形式、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不可能一样,所以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文体的确定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的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稿件类文体,所以就必须把了解新闻的相关特征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

一、这才符合新闻类文体的教学目的。

四、依据学生情况

有些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只立足于教,即教什么,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只是把学生视做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服从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行为有所预期,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然,要依据学生就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必须做好前测工作。前测可以分阶段:如对高一入学的新生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高二学生对高一所学知识测量。测量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笔试、口答、座谈、作业等等。通过前测教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能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的相关性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照搬教参,囫囵吞枣的过程,而是一个语文教师与课标、文本、学生深入对话的再梳理、再加工、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课标要求、学生需要、文本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要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中专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