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解理解性教学变式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15633 浏览:687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变式教学是指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所提供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但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属性.当现象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变化而其他方面保持不变的时候,变化的方面就更容易被审辨到,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事物中不变的本质.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理解性教学的变式策略谈点体会.

一、通过变式,加强对初中物理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物理公式和熟练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想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从各种非本质特征中领悟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讲“功”时,我采用变式理论,帮助学生多方位灵活理解做功的条件.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确定了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受力;

2.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然后通过变式例题让学生在变化中辨识没变的概念的本质特征.

变式1:某学生用100N的力推一辆卡车,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未推动,则该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功为J.
变式2:筒长0.8m,重0.1N,开时筒内高压气体对的平均推力是200N.离开口后,在空中飞行500m,则高压气体对做功是J.
变式3:某学生背着重40N的书按着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了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所做功约为J.
本次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力做功需要两个条件,我设计的这组变式的目的是首先设置认知阶梯,让学生理解不满足这2个条件的情况有哪几种.通过对变式1、2、3的训练,让学生理解:①受力,不移动距离;②移动距离,不受力;③ 受力,也移动距离,但力和运动方向垂直.这三种情况都不满足做功的两个条件,让学生加深对力不做功的认识.
变式4:某学生想探究一下做功的多少跟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做了以下实验:用相同的力F拉着物体分别在光滑的水平面、粗糙的水平面、斜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1),做的功分别是W

1、W

2、W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甲:光滑水平面 乙:粗糙水平面 丙:斜面 图1
变式5:某同学用相同的力F沿同一方向拉着物体分别在地面上分别以v和2v的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s,则两次做功大小关系是.
变式4和变式5,让学生知道移动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是无关变量,从而强化学生对做功条件的理解.

二、通过变式训练,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问题的设计没有梯度,突然变得很难,将无法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习效果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变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思维的高度,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固体密度的测量”时,其中涉及只有天平,没有量筒时,怎样测量固体的密度,我采用了如下变式.
变式1:请用天平、水测出墨水瓶的容积.
变式2:请用天平、溢水杯、小烧杯、水、细线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变式3:请用天平、溢水杯、小烧杯、水、细线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变式4:请用天平、溢水杯、水、细线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在这组题中先通过变式1和变式2,让学生学会利用天平怎样测出体积,让学生意识到体积可以通过质量除密度计算得到,而水的密度已知,只要把测石块的体积转化成测排开水的质量来解决即可.然后通过变式3和变式4,让学生学会排开水的质量,可以通过小烧杯和溢出来的水的质量和小烧杯的质量之差直接求得,也可以通过溢水杯、水、石块总质量和溢水杯、石块、剩余水的质量之差来间接求得.这样,利用变式加深难度,从而达到掌握复杂技能的目的.
综上,利用变式教学,可以把一个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依靠本质不变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利用变式教学,也可以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子问题,通过逐个击破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变式教学,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拓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促进知识正迁移,也有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