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案例阅读教学中“伪语文”教学方案与剖析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6991 浏览:209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主张。从教学内容这个角度来观课评教,最能判断一堂课是否上对了,也最能体现这堂语文课是否上出了语文味。王教授还指出“好的语文课”的最低标准是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要教“语文”的内容。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对“教什么”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一些似是语文而非语文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这是当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剖析一些习以为常的“伪语文”教学现象,以期引发大家对“阅读教学究竟教什么”的思考。

一、无关痛痒的质疑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揭示课题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来质疑。学生提出:“彭德怀是总司令还是元帅?”“大黑骡子是什么样儿的?”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解析: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来质疑,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是此时的质疑不能只是由课题到文本的一种过渡形式,而要切中要害:要紧扣文题的题眼来质疑,目标要指向文本的阅读与思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质疑没有点到要穴,不是切入文本的最佳路径。我们不凡来咀嚼一下课题:为什么作者的命题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不是“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后者不是更简洁吗?因而根据课题应该引发的质疑是“题目为什么要加上‘他的’一词?是否可以去掉?”如果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就会沿着情感的线索挖掘出有价值的发现:文章题目中“他的”一词蕴含着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强调了在困难时刻,彭德怀杀的是自己的坐骑,也表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和作文拟题,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
质疑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起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善于鉴别与引导。教师要鉴别学生的质疑是否与语文学习相关,是否与文本密切联系,是否是课堂上应该讨论的问题。总之,不能因为枝枝蔓蔓的质疑而削弱课堂学习的主干,更不能因为不痛不痒的质疑而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

二、浮光掠影的训练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安塞腰鼓》时出示了一段话:“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教师让学生各自轻声读这段话,思考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板书了概括安塞腰鼓特点的三个词语:壮阔、豪放、火烈。
解析:这样的教学看似是一种概括训练,但浮在文字的表面,留给学生只能是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空洞和干瘪的几个词语。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朗读来丰满对安塞腰鼓的内心感受。首先是一组排比句的朗读,这五句结构相同、句式简短。因为结构相同所以朗读时富有节律,如同安塞腰鼓的旋律,因为句式简短所以朗读时节奏明快,犹如安塞腰鼓的鼓点。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组句子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与我们通常的写法“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有什么差别?这句话中间为什么要加上逗号?如果去掉逗号变成一句话,在语言节奏上有何区别?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反复涵泳体会作者运用倒装、短句的表达形式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安塞腰鼓雄浑有力的节奏和气吞山河的场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中的“——”和“!”,想想这些地方该怎样读?“——”处要稍作停顿,“!”处要强劲有力。除了朗读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经过这样的朗读、辨析、仿写训练就能感悟到安塞腰鼓的特点,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领略到作者表情达意的独特魅力。
语言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该紧紧抓住“训练”这根主线。作为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中训练的目标、内容、程度、方式等要有明晰的认识,应该带领学生在语文园地里“深挖井”,品尝语文“甘泉”的甜美。像上述案例中那种浮光掠影的训练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学生在语文园地里虽然挖了许多“坑”,却得不到语言的滋养,久而久之,语文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

三、不值一提的问题

案例:《欢乐的泼水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一位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瓢和盆之外,人们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泼水?”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多种泼水的东西。
解析:课堂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即提问具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双重目标。案例中这位老师的问题显然脱离了文本,“人们用什么工具来泼水”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教师让学生回答诸如此类的伪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舍本取末的歧途。这句话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拿”“灌”“端”“泼”这些动词,通过比较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提高学生语言的敏感度。
只要有意去作一番统计和考量,就会发现当前语文课的提问不仅次数多,而且许多问题毫无价值。有些问题没有坡度,学生张口就答;有些问题脱离文本,学生随意作答;有些问题琐碎重复,学生疲于应答。有些问题甚至与语文学习无关,上述教例中的问题就不值一提。我以为,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去芜存精,去伪存真,不要让一些伪问题充斥课堂,迷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