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彩突出有效,问出精彩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8779 浏览:338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不够,严重影响了提问的质量。本文试从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方法,策略入手,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锻炼思维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提问正如叶老所说“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可反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意、无效、无价值的提问还大量存在。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老师问孩子们“大家喜欢吗?”“大家同意吗?”“是不是”“对不对”,乍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可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根本不会引起学生思考,是无效的。可怎样才能使提问突出实效,问出精彩呢?笔者认为要做到:

一、精心设计,问出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不能是随意的,而应是围绕教学目标,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充满趣味的,这样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自动探究。笔者曾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随口问了学生接近40个问题,学生也应接不暇的回答了40个问题,由于教师的问题是随意的,学生跟着问题跑,教师问得随意,学生答得肤浅,这样的提问怎能取得实效呢?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问学生:大家见过老虎吗?说说你眼中的老虎?一只老虎和一只狐狸在一起,谁怕谁呢?结果如何?回答当然是狐狸怕老虎,狐狸被老虎吃掉了。可有一只老虎却听从狐狸的话,他不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教师的提问激起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因材施教,问向全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在听课中,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中,我们常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多是优等生展示的机会,中等生,后进生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偶尔有也是走走过场。这样的课堂虽然顺风顺水,热热闹闹,但毕竟是少数人的热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提问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实。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基础知识等比较直观的。这样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三、因势利导,问出精彩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的行程。”(叶澜语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与我们的预设的答案有差异,甚至是相反。面对此景,提问教师要勇于打破预设的框架,沉着冷静,从容面对,运用教育机智,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设疑,以睿智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如教学《三袋麦子》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结束时,老师说:“文中的小猪吃光了麦子,小牛把麦子保存了下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大家齐刷刷的说喜欢小猴,因为小猴聪明,遇事多动脑,为长远利益考虑的。这正是老师所想要得到的结果,正当老师想要小结这篇课文时,突然有个学生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小猴的做法太冒险,要是遇到天灾颗粒无收时怎么办呢?面对这个意外的问题,这位老师肯定了孩子的爱动脑筋,而后把这个问题又交给了全班同学,“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谁敢对小猴的做法提出质疑的,我给你加一颗星!”经过一阵热烈地讨论,不少同学举起了小手。“你把种子种进地里,就算第二年丰收了,但粮价大跌,怎么办?”“我认为小牛做法最好,把种子保存起来,到青黄不接时拿出来卖,准能卖个好价钱!”,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位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问出了精彩。

四、多样开放,问出智慧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采用诸如“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五年级《二泉映月》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教学中,老师启发学生思考:短短的两句话,写不尽阿炳一生的不幸。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大家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的说:“也许是在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得出去卖艺”;有的说:“夏日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还得出去卖艺”;有的说:“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高烧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可他不得不硬挺着出去卖艺”;有的说:“一天下午,在他卖艺的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有人竟偷偷拿走了他卖艺得来的钱……”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充分激起了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带着对阿炳的同情,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交流,碰撞,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阿炳生活的艰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郑楼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