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着力点文言文教学着力点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3896 浏览:10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与民族瑰宝,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要着力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教师串解课文,死抠字句;学生被动接受,主体缺失。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呈现出一派荒凉景象。细细探究,主要原因有:(1)文言文年代久远,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困难重重,读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2)文言文意蕴丰赡,要想把握它的精神内涵,无迹可寻;(3)如今是网络时代,学生尽可享受各种“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但面对典雅的文言文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4)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师一直带着镣铐跳舞,文言文教学有苦难言。面对如此困境,在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何以突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插入典故,激发兴趣

什么是典故?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仅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其实,它还包括另外两层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地插入典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评价能力。例如教学《鸿门宴》可适时插入项羽志大才疏的典故:“项籍(项羽名籍,字羽)少时,学书不成,去(抛弃),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足够)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值得)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完成学业)。”13这个典故告诉学生: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原因,即“不肯竟学”。由于不肯学习,所以见识短浅,刚愎自用,无法知人善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项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适时插入典故,还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教学《游褒禅山记》可适时插入王安石虚怀若谷的典故:“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杖屦(拄着手杖行走),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高谈阔论)文史,词辩纷然(议论纷纷的样子)。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含糊的答应声)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低头)而去。”65读了这则典故,学生会发现:王安石为人低调、谦虚谨慎的思想品格恰与他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一脉相承。这可以促使学生见贤思齐,思考自己在公共场合该怎样为人处世。由此可见,插入典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启发学生多作自我反思,从而把对文言文的接受学习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心理需要。

二、指导诵读,增进语感

谈到文言文诵读,南宋理学家朱熹反复强调:“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89清代名臣曾国藩对诵读也深有感触,他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188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方能从中体会文章的妙处,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学习文言文须以诵读为本,如果缺乏必要的诵读,仅限于字词句含义的解读,那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不过,在诵读教学中发现学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字词的读音没掌握,读错音;二是对句子的转折、停顿没掌握,读破句;三是朗读时吞吞吐吐,不连贯,不自然;四是没融入情境和情感,没把文章的内涵读出来。因此,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科学确定诵读内容,多加强方法指导。具体来说,首先要读准字音,包括陌生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其次要注意释义,包括关键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揭示、长难句的处理。这些是诵读的前提,非扫除障碍不可。再次要读出节奏、语速、语调。例如诵读《赤壁赋》第三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语速稍快);“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声调上扬);“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声调下降)。最后要读出情感。诵读时要读出文章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例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乐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旷达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洒脱,这需要诵读时表达出情感。[3]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本。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朗读。实践表明,这比录音播放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

三、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28通过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少大胆质疑、主动提问的意识。而学生的问题、质疑往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抓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立应立足于学生的疑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首先要创设融洽的、自由的思维环境。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作为教师要懂得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提问、回答,无论好坏都要进行正面肯定。要设法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提问。其次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在笔者的鼓励下,有位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两个问题:(1)古人宴请是怎样安排座次的?(2)鸿门宴中人物座次的安排说明什么?这两个问题具有代表性,顿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笔者即以上述问题为教学内容,当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先是源于:www.618jyw.com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然后找一名学生把人物座次按东南西北方位写在黑板上,这环节如实完成;最后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129意思是说,读书过程中要善于质疑,同时还要解决疑问,直到解决所有疑难问题,才算是有所长进。疑问是促使学生不断思考的关键。文言文学习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证明:只有会疑、善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并最终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

四、以写促读,双向体验

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勾连起来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实现的策略就是以写促读,以说促写,进行双向体验。例如教学《陈情表》,在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结构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话题:“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学生先认真写好讲稿,再推举代表上台演讲。第二天课堂上共有十二位学生登台演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记得有位男生平时表现一般,但此次演讲却让许多同学对他刮目相看。有一位女生积极地评价道:“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演讲也触发了我的内心,使我感到不孝敬父母是一件多么羞愧的事。李密为了一份骨肉亲情,宁愿舍弃高官厚禄,实为难能可贵。最后她引用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的话告诫大家:“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进行写作和演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人性的教育在于引导孩子去意识、去思考、去表现。”54尽管今天文言文教学依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坚定教育信心,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和探索,就一定可以走出困境,开辟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3.
晓楠.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3] 钟亮.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