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说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4600 浏览:146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摘要: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如何让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呢?

1.注重观察思考生活; 2.扩大阅读量;

3.人物整合;4.联想;5.模仿开拓。

关键词:作文;方法;教学;中学 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知识、思想品质等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是整个中学阶段语文训练的核心与灵魂。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素质差异,所以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在作文过程中常出现如下的情况: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内容空洞,无血无肉;废话连篇,言之无序;病句百出,错字繁多等等。如何改变学生这种作文状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常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笔者谈谈作文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注重观察思考生活 搜集写作素材 激发写作

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生活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挖掘各种课内外素材资源。

1、观察、思考生活

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成日记或心得,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说,看到街上乞丐,有的给钱,有的不给钱,给钱的是出于什么想法?不给钱的又是因为什么?而自己到底是给钱还是不给钱呢?曾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于是有的同学就写了《播撒关爱之种》——讲出了人应当有怜悯之心,给别人一两元钱,你不会穷,讨钱的人也富不了,万一人家遇到困难,不就救了他吗?还有同学写《别让乞丐践踏了你的善良》说了一个故事:说有个乞丐,第一次讨钱时,看到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于是作者给了钱,后来在一个酒店里,发现那乞丐竟然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和别人喝酒猜拳,作者于是在文中发出呼吁——支援别人,还得去打探个虚实,不要让自己的善良被人欺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写出精彩的作文。

2、扩大阅读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经验,有了可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而不是望“题”兴叹了。

二、学会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

鲁迅创作时,一般是杂取多人,写成一人的。像祥林嫂、孔乙已、阿Q等。这些作品中人物都来源于生活中多人的表现,鲁迅便把几个人的表现放在一个人身上,写成了鲜活的人物。如孔乙已形象的来源——鲁迅故居对门有个酒店,“短打”之人常去喝两盅,有个穿长衫,人称孟夫子的也常光顾。孟夫子是个穷困潦倒书生,曾因偷书被人侮辱,可他有为己辩解方式:“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被人打折了腿。但用双手走路的,不是孟夫子,而是鲁迅的本族长辈,绰号叫“跛脚鼓”的伯父。鲁迅以孟夫子为原型,加上“跛脚鼓”的事情,塑造了科举制度牺牲者——孔乙己形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创作方法。比如写母爱,可以把母亲们所有的光辉点集中到一位母亲身上——对孩子衣食住行方面的关心;对孩子学业关心;对在外孩子担心、牵挂;对孩子工作、成家的操心……;写的无私奉献,把别人遇到的困难都搬到他一人身上,如母亲生病,为了公事无暇回家看望;妻子生孩子,由于执勤,没有照顾好妻子;兄弟有事找他帮忙,他却抽不了空……;但在运用这种“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方法时,一定要杂而有度,要与现实相符合,使合成的这个人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三、学会联想 充实文章内容

联想的特点就是相关性,针对一点,思维呈放射状向四面八方延伸,联想到相关联的方方面面。联想到的可以是人物、故事、名句等,联想越多,文章内容越充实。例如:对“圆”的联想:
①人生就像一个圆,一个空心圆,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揭示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充实、圆满的人。
②圆圈联想到金币(钱的意思)然后再由金币联想到手表(代表成功男士还有时间的意思)等。
③联想到挂在高三教室里的“高考倒计时”,提醒学子珍惜一分一秒;联想到人生的倒计时,珍惜有生之年,趁年轻和身体健壮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联想到与“圆”的成语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由此联想到社会上不按规矩办的事,进而想到不按规矩办事的坏处。
⑤联想到与“圆”的故事。“圆木警枕”——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这是一个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可以联想到与勤奋相关的古今中外的例子——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姚明、童第周……。

四、学会模仿 添枝加叶

1、借用一点,添盐加醋,扭动变形,纵横开拓

借用原作品的一点亮色,然后加上“添加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不等于原作,又有原作的亮色作点缀。如,有个原材料是这样的:大雪过后,大地白茫茫一片,远远看去,发现有个黑点,那是什么?走进一看,原来是几只狗紧紧偎依在一个冻僵的人周围,给他取暖。怎样创造性的借鉴,改造这则材料呢?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大地白茫茫一片,一路人经过,看了一眼,顿了一下,继续前行,一只狗经过,看了一眼,蹲下,依偎在人身旁,不一会,它唤来了同伴,很多狗都靠在人身上。但人还是没有醒过来,狗们觉得这不是办法,其中一只狗,应该认识这个人,它离开这里,不久,把这个人的亲人带来了,把这个冻僵的人解救了。这真是:人不救人狗救人,有的人还不如有的狗!

2、借用主题,改时变地,换对象,换事件

借用原作主题,在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这四方面作改变,而且变得巧妙,使文章没有抄袭之嫌。如借原作主题“乐于奉献”,就可做如下改变:
原作:上课时某同学帮助生病的同学。
改变:写高考前一天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帮生病的同学。(改时间)
好处:更能体现学生大爱无私精神。
原作:水中救人。
改变:悬崖边救人。(改地点)
好处:增加救人难度,更现人物光辉人性。
原作:写大老板捐钱。
改变:写穷人家小孩捐钱或残疾人捐钱。(改变对象)
好处:体现人物高贵伟大的爱心。更能启发感染人,令读者产生共鸣,让更多的人参加到献爱心的行动中来。
原作:某人献血救病重病人。
改变:写某人捐献某器官救徘徊于生命边缘的乡亲。(改事件)
好处:奉献的力度更大,更能凸显人物伟大的“牺牲”品质。

五、作文讲评讨论式

每次作文批改完成,要让学生们之间多交流自己写作心得,给大家写作得失的启发,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讨论的话题可以很广泛,不局限于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对教材的写作内容有时也可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成为“主体”,他们在交流中体会下次该怎么去写,什么是应该避免的,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我们只要在写作灵感的开发方面下点功夫,让写作成为自己的期盼,我们就会有如泉水般不断的思路来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