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朴实如何构建朴实有效语文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33743 浏览:1567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语文教学倡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质朴有效。何为“有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此看出,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有效性

一、用心“对话”,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最终还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但许多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具有随意性、盲目性,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对文本体性‘想当然’,对学生起始状态‘想当然’,结果是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想当然’。”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对话”,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与学生、文本、编者进行对话,设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符合文本特点、符合编者意图的目标。

1.对话学生,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依据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为基础,这是学情。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是学情。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教师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学习并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的,应从学生实际的识字能力出发,识、写分开,确定更为明确的目标。

2.对话文本,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前,认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了解文本的文体、作者的情感,要深入到课文中去,置身于作者,理解课文写了什么,领悟课文是怎样写的,探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三个问题:(1)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2)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3)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教师应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再进行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与学生、文本、作者、编者对话,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的张臻老师,根据故事这一文体,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标点符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读好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好奇’和‘陪’的意思,积累词语,并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崔峦老师在本次观摩会上所说:“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二、优化设计,提高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单、有效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教学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教学中同时存在着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了等问题。我们的心情在兴奋之余又有些许沉重,语文到底如何教学是好?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教学也是同理,要返璞归真,要崇尚简单、质朴。教学设计要剔除花哨的、作秀的、价值不高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的、易操作的环节,扎扎实实地达到目标。

2.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和谐、有效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也有热烈的讨论,但结果却是“闻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互动,导致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目标达成度不高,缺乏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1)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文本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载体。在很多语文教材中,一些关键的词或者问题,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统领全文、蕴含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点切入,对理清文章脉络、正确把握文章的意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抓住“纹丝不动”切入,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原因,体会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的高尚品质,在此过程中,紧扣关键词,感悟文本用词的准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2)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主角。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湖南的刘娅妲老师执教《田园诗情》时,设计的课堂小练笔为:“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写它们的生活,如能把环境描写加进去写一写会更好。”这为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种任务又是尊重学生的、不露痕迹的、具有鼓励性的。
(3)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献你一束花》时,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补白题: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当四天前,女服务员看到这个比赛后,怕他 ,怕他 ,怕他 ,怕 ,甚至怕 ……
这道补白题,让学生读懂了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女服务员的内心感受,为表现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做好了铺垫。
(4)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教师不能仅仅只按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想想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

三、多元评价,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倡导使用激励性评价,倡导课堂评价多元化。

1.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要真诚智慧

教师的口头评价,起着鼓励、点拨、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机智多变、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感觉,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教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你读到伯牙的心里去了,通过你的朗读,我们看到了伯牙伤心欲绝的样子。”“你读得这样有感情,你真是伯牙的知音啊,你读懂了他的心。”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评价下,学生读得越来越有感情,课文就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了,情感就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交融了,语感也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培养了。

2.运用实物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对教师给予他的每一样东西的珍爱。教师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收集一些小东西,作为对学生的物质奖励。如,一个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个小粘贴,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用家乡百年的银杏叶、清华园的竹叶和热情的鼓励、深情的拥抱,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3.善用手势评价,给学生以尊重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都会了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假思索:懂了,明白了,会了。试问:学生真的都懂了吗?真的都明白了吗?真的都会了吗?国际教科文组织倡导让学生使用手势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手势,调整教学。如拳头法、手掌法、大拇指法等,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这些表示方法,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避免用语言带来的尴尬和伤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