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变《随想录》与新时期散文审美流变网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5502 浏览:150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以巴金《随想录》的散文创作为例,论述了新时期散文创作在审美上的特征: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讲真话”与自我感情的披露。
新时期是现代散文的复兴期,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关系的解冻缓和,促进了散文的复兴、繁荣和汇流,酿成了方兴未艾的“散文热”。中老年作家大多有新的超越和建树,散文新秀成批崛起,给散文注入了更新鲜的创造活力。学者、诗人、小说家等加入散文创作队伍,更增强了散文艺术的扩张力和整合力。总之,新时期的散文,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式日趋复杂多样。但我们仍可以梳理出:新时期的散文经过深层次的审美追求,表现主体与鉴赏主体的相互刺激,散文的美学主流由分散走向集中。它既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又融入了与时代相一致的新的美学因素。而新时期散文融入的新的美学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的流变上。具体表现为:

一、价值判断

由普遍意识、普遍情感、普遍规律到自我的回归与消解。这里提到的价值判断,是新时期散文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色,它是欣赏作品的审美中表现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刺激和调节下统一的结果。从刘白羽的《巍巍太行山》、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一类表现人们普遍心声的歌颂和悼亡散文,发展到巴金的《回忆萧珊》,再到冯子秋的《婴儿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投射到散文中的社会功利价值,已从普遍的心态逐步过渡到个人心灵的渲泻。《随想录》的开头记叙了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做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之声的举动。在这种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他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丧失自我。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受灾难。”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起的一座个人的“”博物馆“。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618jyw.com
《随想录》对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它的独到之处。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他率先倡导自我忏悔的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于拨乱反正时期,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
此外,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旅》则大多已表现出在历史文化的反思中消解着“自我”(对历史文化的客观研究和阐释)的倾向。审美价值判断的走向,导致了新时期散文的写“我”和求“真”,尤其是表现了当代人在审美上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肯定,以个体参与生活及主观心灵对生命的一种穿透的折射。

二、情感判断

由外化转向内化。当然,这里所谈论的,是指新时期审美主体(表现主体和接受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态以及他们要求表现主体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新时期的散文,从悼亡之作开始,到巴金喊出请讲真话,发展到异域它邦的游记散文,再到女性作家所表现的个体对生命的体验,直接在字面上显现的真情在不断地减弱;可在读者看来,隐含在散文中,透过字里行间显露出的表现主体的感情,却越来越浓了。新时期散文中的小品文在增温,比如台湾作家刘墉的《生命的四季》之类的文集在大陆的走红,正是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判断由外化转向内化的结果,这无疑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发展态势。
巴金对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软弱、人云亦云、违心地批判自我和批判友人等,有着深深的内疚和痛苦——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呢?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这是可以想象到的巴金的内心一个又一个的精神自责,在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不断地折磨巴金。但,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成了他晚年写作的动力,这与当年在巴黎写下《灭亡》中的片断时的精神状态颇为相似。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今天我回头看自己在十年中间所作所为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能理解。我自己仿佛受了催眠一样变得多么幼稚,多么愚蠢,甚至把残酷、荒唐当作严肃、正确。我这样想:要是我不把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一个个朋友的坎坷命运,自己人生的复杂体验,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由此可以看出,《随想录》中充斥着多么浓烈的自我情感。
决定写《随想录》,是巴金道德人格的复苏,他对“”、反右运动的反思,他对现实的思考,他对自己的解剖,而这把手术刀,便是道德。他所做的忏悔,他所发出的呼吁,大多数与他所感到的良心自责有关。他之所以反复鞭挞自己的灵魂,就是因为当他重新审视自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时,看到那些举动,同他当年为自己确立的道德人格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他需要做出表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时期散文的总体审美趋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讲真话”与自我感情的披露,这种态度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巴金《随想录》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