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植物性青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植物性调节心率和中枢血液动态个体类型特点怎么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1448 浏览:814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专家点评】该文作者是位于俄罗斯著名城市喀山的伏尔加体育、竞技和旅游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文章是她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作者首先对8~11岁青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植物性调节心率指标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区分出4种不同类型,揭示了不同类型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植物性调节心率指标和中枢血液动态指标之间的联系,并确定了机体应答反应的特点。
这篇文章对研究生读者的启示:第一,尽管篇幅不长,但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研究目的”与“研究结论”之间保持呼应关系,也就是“研究目的”中规定的任务在“研究结论”中作了回应性的表述,而这恰恰是目前我们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未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第二,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作者不仅选取8~11岁的青少年体操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而且通过研究得出与其他类型相比,植物性调节心率的Ⅲ型的运动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的结果。这不仅对于体操运动员的选才,而且对于训练过程的监督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希望研究生们能认真阅读这一篇文章。
——姚颂平
摘 要:为了揭示植物性调节不同类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的ВСР与ЦГД之间的联系,以及根据植物性调节训练负荷的类型确定ВСР和ЦГД指标应答反应的特点,分析 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周训练小周期(准备期小周期)训练课前后264份ВСР的时间指标和图谱指标,以及ЦГД指标。研究显示,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个体的BCP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离散度。对BCP指标取平均值而不顾及植物性调节的类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歪曲了调节系统的真实状态,甚至使这一方法失效。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性调节不同类型女子体操运动员的BCP和ЦГД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了机体应答反应的特点,有助于竞技领域的专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的监督,依据植物性调节心率的类型优化训练负荷,并监督运动员是否过度承受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有助于竞技领域的专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的监督,依据植物性调节心率的类型优化训练负荷,并监督运动员是否过度承受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
关键词: 植物性调节的类型特征;心率易变性;中枢血液动态;青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
1009-783X(2013)04-0289-03 文献标志码: A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在青少年年龄段中训练负荷出现了增长的现象。青少年运动员的负荷经常高于成年运动员。为此,在青少年体育学校中,首先应当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水平和功能状态进行严格的监督,包括监督他们承受过大的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
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提前进行疲劳诊断和跟踪青少年运动员机体的适应过程,以便防止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状态[1-6]。
在西方作者的研究中,经常分析运动员的性别、年龄,以及不同方向的训练对植物性调节心率(ВСР)指标值的影响[7-10];但是,在我们分析的西方作者和大多数国内作者的研究中,未找到有关植物性调节心率个体类型特征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确定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植物性调节心率的个体类型特征和中枢血液动态(ЦГД)指标,揭示植物性调节不同类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的ВСР与ЦГД之间的联系,以及根据植物性调节训练负荷的类型确定ВСР和ЦГД指标应答反应的特点。
2 研究方法
我们记录并分析了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周训练小周期(准备期小周期)训练课前后264份ВСР的时间指标和图谱指标,以及ЦГД指标。作为信息输入设备使用了诊断仪Варикард 2.51,分析获得的信息使用了软件程序Иским-6。在平躺位置上采用标准导联Ⅱ记录5 min的心率。为了确定植物性调节的类型,使用了Н·И·施留克教授提出的分类。所有女子体操运动员根据在医疗-体育诊断所进行的医学检测资料,都被准予参加竞技运动。
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借助于诊断仪Валента评定,使用了血流图描记法。中枢血液动态指标按照М·И·基辛科提出的方法,采用合成血流图描记方法进行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借助于血压计进行测量。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依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个体的BCP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离散度。我们依据控制心率的双通路模式的理念和Н·И·施留克教授提出的分类,以个体化态度评定植物性调节心率的类型。由此,我们发现女子体操运动员调节系统具有不同的状况:中枢调节通路占适当优势的Ⅰ型(n=22);中枢调节通路占明显优势的Ⅱ型(n=47);自主调节通路占适当优势的Ⅲ型(n=51);自主调节通路占明显优势的Ⅳ型(n=21)。通过对自主调节心率和中枢调节心率占优势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较,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别。表1中列举的是根据植物性调节优势类型对8~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BCP的分析结果。
获得的ВСР资料表明,植物性调节Ⅰ、Ⅱ、Ⅳ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与Ⅲ型女子体操运动员之间在ВСР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对女子体操运动员的BCP取平均值时,我们所获得的结果却接近于植物性调节Ⅲ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的BCP指标值。可见,对BCP指标取平均值而不顾及植物性调节的类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歪曲了调节系统的真实状态,甚至使这一方法失效。
对ЦГД资料,我们同样根据植物性调节的类型分为4组(见表2)。发现植物性调节不同类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对于植物性调节Ⅲ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在ЦГД指标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即不同调节类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维持每分钟输出血量依靠的是不同的机制。根据表2的资料,在中枢调节通路方面占优势的(Ⅰ型和Ⅱ型)女子体操运动员中观察到,最低的指标值是每搏输出血量和每搏指数,而最高的指标值是心率和每分钟输出血量。这些运动员每分钟输出血量指标达到很高值是依靠很高的心率值来维持的,也就是出现了机体功能可能性的下降,因为依靠很高的心率值来维持每分钟输出血量的水平是不经济的。在植物性调节Ⅳ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中观察到的最低值是心率和每分钟输出血量指标,而最高值是每搏输出血量和每搏外周阻力指标值。在自主调节带有适中活性的女子体操运动员(Ⅲ型)中观察到最适宜的ЦГД参数,这些运动员机体功能可能性比较高,她们能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成绩。在对ЦГД指标取平均值时我们发现,这些指标与植物性调节Ⅲ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的ЦГД指标没有差别,除心率指标以外。 分析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应答反应是评价运动员对很高的身体负荷,包括对比赛负荷的功能准备程度的另一项标准(见表3和表4)。植物性调节心率Ⅰ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训练负荷的反映表现为应激指数指标的提高(P≤0.05)。训练课后,这些运动员表现出每搏输出血量指标的提高,而心率指标未提高的趋势,这与ЦГД机制和调节系统的紧张度提高有关。
植物性调节Ⅱ型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特点是调节系统对训练应激的反应程度较低,以及自主调节通路和中枢调节通路的失调。由此可见,这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水平比较低。训练后每分钟输出血量指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心率指标的提升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每搏外周阻力和外周血管总阻力指标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应答反应特点是由于机体功能能力的下降而导致的失调表现。
植物性调节心率Ⅲ型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特点是心血管系统对训练负荷的适宜反应。训练课后心率、应激指数指标出现显著性提高(P≤0.01)。依靠心率和每搏输出血量指标的提高,也由于交感活性的提升,每分钟输出血量指标出现提高。同时外周血管阻力指标出现下降(P≤0.05),作为降低对心肌的负荷,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的适宜反应。
植物性调节Ⅳ型的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特点是调节系统的紧张度指标(应激指数)(P≤0.01),心脏间隔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和超低频指标出现降低(P≤0.05),同样出现了训练课后每分钟输出血量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心率指标提高而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种缺乏应对训练负荷而出现可信变化的现象视为是该年龄段中机体对过大或过强负荷的一种应答。
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果,确定了8~11岁的女子体操运动员植物性调节心率和ЦГД指标的类型特征,揭示了植物性调节不同类型女子体操运动员的BCP和ЦГД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了机体应答反应的特点,从而有助于竞技领域的专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的监督,依据植物性调节心率的类型优化训练负荷,并监督运动员是否过度承受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
参考文献:
Baevsky R.The study of mechanis of vegetative regula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based on the othostatic test using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C]// Vestnik Udmurtskogo universiteta.-Izhevsk:publ.Russian:Udmurt university”,1995:13-20.
Grilova E.Sports heart.Stress cardiomyopathy:monograph[M].Moscow:Sovetsky Sport,2007:200.
[3]Ivanova N 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s of motor activity on athlet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ta of the ambulatory monitoring[D].Russian:Yarosll,2003.
[4]Merkulova R A.Cardiohemodynamics and 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of athletes[J].Sovetsky Sport,2012:186.
[5]Shlyk N.Heart rate and regulation type in children,teenagers and athletes:monograph[M].Izhevsk:publ.h-se “Udmurt university”,2009:255.
[6]Yabluchansky N.Heart rate variability.GP’s guide.For professional doctors[M].Kharkov,2010:131.
[7]Portier H,Louisy F,Laude D,et al.Intense endurance training o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runners[M].Med Sci Sports Exe,2001,33(7):5-1120.
[8]Malpas S.Neural influences on cardiovascular variability: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2002(282):6-20.
[9]Andr′e E.Aubert,Bert Seps and Frank Beckers Laboratory of Experimental Cardiology,School of Medicine.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Athletes[J].Sports Med,2003,33(12):889-919.
[10]Iellamo F.Neural mechanis of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during exercise[J].Auton Neurosci,2001(20):66-75.
(姚颂平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