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古诗词古诗词对生物教学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8652 浏览:1316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将与生物学相关的诗、词、歌、赋穿插于课堂,可在解析蕴含的生物学原理的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致,提高生物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古诗词;影响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草长莺飞”等一系列的生物现象上,写下千古佳句。而生物学科教授的生物学的一般现象和规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诗意,因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在分析、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同时将与生物学相关的诗、词、歌、赋穿插于课堂,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的同时,品诗人的情,悟诗词的意,不仅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诗词的引入,可以在课程导入、重难点解析、练习设计等方面体现它的价值。

一、在课程的导入中,适当运用古诗词,易使课堂荡漾一种美的韵味,并及时牵住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藻类植物”时,引用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为开场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简单的几句就勾勒出江南春天的美丽,学生在体会这首熟悉的诗词同时,设问:春天来临时,澄碧温莹的江水,就像是天空般湛蓝。那么,江水为什么在春天泛起了绿色?
短小精悍的诗词,美中充满韵味,以古诗词为引言,使课堂透着一丝文学的韵律美,集中着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丰实性。

二、将古诗词融入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例如在讲授“生物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时,吟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句营造的归园田居的意境,易使生活经验缺乏的学生联想到劳动的快乐,田园生活的安逸,在这种意境中,话锋一转:归隐生活的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可豆田杂草茂盛,豆苗稀疏,为什么披星戴月的耕作,仍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此时诗词是一种载体,借助这一载体,发掘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知新”的,从而在知识的迁移与学生的自行探究中,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
又如,在讲“食物链”时,与学生同吟辛弃疾笔下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并结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引导学生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写出一条食物链。学生凭借小学自然课中的点滴记忆,写出食物链,再以此为教学对象,从学生的书写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通过层层解析,步步引导,最终将诗词的美定格在教学的难点,使其不攻自破。
蕴意深刻的古诗词,意味深远,悬念无限,利用它的深邃解析教学重难点,易增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如同章回体小说的“悬念”,在学生质疑、思考、讨论中,使美的诗词与教学重难点完美结合,有效呈现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在美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三、在练习中引入诗词,变换试题情景,引发学生注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词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不是由温度引起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群言辞就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又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其中的“春燕啄泥”是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行为。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诗句形象生动地突出描述了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行为。
也可设置生物学科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孩子们沐浴在诗词的意境中,体现课程的整合与渗透。

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古诗词的美,尊重古诗词的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善于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来直抒胸臆,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诗人眼中的生物学现象,以及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细节。
例如,引用李商隐《无题》中提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结合昆虫变态发育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春蚕的“死”,只是化蛹,变态发育中的一个阶段,并没有死。诗人对春蚕发育的过程一定了解,也知道春蚕吐丝作茧化蛹的过程,而在诗中只是托物言志,夸张了蚕的“死”,而对春蚕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誉才是诗词本身的主旨,因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辨析,不能让学生产生怀疑和误解,影响诗的内容和韵味,毕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课堂中运用古诗词,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意境的美、语言的美,还表现在情感的美,但在生物教学中,不能过多过滥地使用,既要让学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惊喜和期待,又要避免“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淡然和漠视,而应因地制宜,适时巧妙地加以运用。
在教学中,品读古人含蓄委婉、意境深邃的诗词,品尝古人千年佳酿、绵香醇厚的思想,不仅是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潜移默化间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能力,渗透着人文精神,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使古诗词折射的美真正体现在生物教学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科间互补学习的意识,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55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