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文言文如何激发初中新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32558 浏览:147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激发初中新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必须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善、丰富教学方法,缩短学生与文言文语言、语境、情感之间的距离,积累“文言”之“言”,培养语感,丰富教学内容,以解决学生文言文难学的问题。
关键词:七年级;文言文;学习兴趣;策略
1009-010X(2013)09-0035-04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面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困境,而这种状况在七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究其根源,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学生,头脑中只具有现代汉语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因此,当他们初次面对从语言到内容都十分陌生的文言文时,难免感到无所适从。而初次任教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大多忽略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完全针对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兴趣也就无从谈起。要激发初中新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避“虚”就“实”,积累“文言”,缩短语言距离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指出:“如果把白话和文言一样看待,教白话的时候忘了它是现代汉语,教文言的时候又忘了它不是现代汉语。这种教法,用之于白话,用之于文言,都是不恰当的。”可见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教学。
但是,语言教学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并不意味着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的全面教学;理解课文,也绝不等同于字字落实,按照“信”“达”“雅”的严格标准句句会译,而只是能够读懂文意,知其所云,这才是对一名处于文言学习初级阶段学生的合理要求。“字字落实,句句会译”,使学生不仅在机械记忆课文之外毫无收获提高,而且还丧失了他们宝贵的兴趣和积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统筹文言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呢?以下主要从语法教学、实词教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语法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评价标准是“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显然,虚词、语法教学并非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尽量从简从易,减轻学生压力,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时,其学习兴趣也就得以激发。
语法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古代汉语中的词法主要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特殊述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句法主要有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句法成分的省略等。就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进行过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因此,要求他们在与现代文迥然有异的文言文学习的同时,进行词性间的转换和句法成分的分析是不现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语法问题,只作简略说明即可,而不必介入系统的语法知识。例如,《〈论语〉十则》中“不耻下问”的“耻”字,解释为“以……为耻”,不必引出“意动用法”这个概念。再如《童稚记趣》“私拟作群鹤舞空”,只向学生强调“群鹤舞空”是“一群鹤在空中起舞”之意,而绝对不要逐字译为“一群鹤起舞在空中”,后者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因此,不必将这个句子分析为状语后置,学生也可以清楚地理解。

(二)实词教学

实词是文言知识教学的重点。实词的古今演变,形式上表现为从以单音词为主到以双音词为主,意义上表现为义项的增减和范围的变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换)。在一篇文章中,实词所占比例是非常高的,理解实词对把握文意至关重要。因此要使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就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实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实词都一视同仁地要求学生识记,而是将实词分为两类,一类了解即可,一类则掌握积累;也不要主张机械地记忆,而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得这项工作容易同时富有乐趣。
1.将重点实词置于课文词语中加以理解记忆。重点实词是指出现频率高、意义重要、对理解文章内容影响很大的词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时,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即先熟悉字词,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造句作文。但是,古代汉语的词汇远离现实生活,不为学生所熟知,因此,在重点实词教学时不妨运用相反的模式,即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首先,使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帮助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落实重点实词的意义。
例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重点实词有“以”、“去”、“日中”。根据注释学生很容易理解全句大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到了正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识记,掌握“以”、“去”、“日中”的确切含义,便会事半功倍。
2.在古今对照中加以识记。词义有本义、引申义、中心义之分。本义是一个词在形成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中心义是指目前运用频率最高的那项词义。课文中出现的某些词语,可能使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某一引申义,但并非其中心义,而涉及到的这项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或多或少地有所保留。这时就需要进行古今对照,在比较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词语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适当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扩大实词积累量。教材所选的课文篇数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半年的学习中所获取的文言实词量也就很少。要在语言上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实词储备。但学生学习文言文本身已经不堪重负,如何使他们兴致盎然地学习、积累课外文言实词呢?适当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便是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种环境既不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又可以为他们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激发学习动机。

二、力倡诵读,培养语感,缩短语境距离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的敏锐感知能力,它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同时,语感还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钱梦龙老师将语文素养归结为以下三点——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和敏锐的语感,对祖国语言的浓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可见,语感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只有这种语感建立或基本建立起来,学生接触到古汉语时才能产生一种熟悉感,并创设有利于文言文教学的语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才谈得上学生兴趣的培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就培养文言语感来说,诵读显得更为有效。因为教材中所选的文言课文都是经过成百上千年过滤沉淀的优秀篇章,无论它们的内容、风格存在多大的差异,语言都具有凝练、和谐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诵读中,学生可以准确、牢固地记忆字词读音、语言习惯用法,正确断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一)在诵读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之处在于它不仅有一些生僻字、古今异读字,而且有不少特殊的语法句式。要求七年级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诵读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做好范读工作。
教师范读的目的有二:其一,正音、断句。对生僻字、古今异读字等,教师在范读时应当在语调、语速上适当加以强调;特殊或较长的句子,教师要尽量读出它们的停顿,并指导学生练习用“/”断句。其二,使体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教师在范读时,应当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遇到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要尽可能体现出它们的语气。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尽量多背诵

背诵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所达到的更高层次,也是反复诵读的必然结果,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它对于文言语感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大量背诵是有可能的。一方面,教材中所选课文精粹清纯,文从字顺,朗朗上口,这为背诵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文言早已经退出日常生活,与口语迥然相异,而学生此时又无文言基础,因此他们在背诵时绝少受到头脑中已具有的语言系统的影响,因而能够准确记忆。“正因为文言与口头语言有较大的距离,白话与口头语言距离很小,文言反而比白话容易背一些。”
当然,这里所谓的“背诵”,既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不分课文,整齐划一的全部一气而下地背。否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必将荡然无存,甚至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又何谈兴趣培养。因此在背诵方法上,一定要以科学、合理为原则。机械记忆不仅耗费精力,而且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久,根本无法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下面介绍两种背诵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熟读为基础。
1.分节背诵。分节背诵即在学生充分把握文意之后将整篇课文分为长度较短而且相近的若干部分,每次选择其一集中背诵。背诵时间不宜过长,可以选在早读或临下课的十分钟左右,这样既不会使学生感到疲倦,又不会增加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
2.“回译”背诵。“回译”是针对翻译而言的,翻译是将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回译”则恰恰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回译”一般在“熟读而尚未成诵”的情况下进行。一方面,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结构,而且对每一个句子的句式,其中字词的含义都谙熟于心;另一方面,他们又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无法将头脑中储存的零零散散的片段连缀成文。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由文言文译成的现代文,学生根据教师的这种提示和头脑中的印象,再将其译回到文言。“回译”对语感培养具有特殊作用,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可以对文言的特点具有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三、丰富内容,适当拓展,缩短情感距离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内蕴丰富厚重,因此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探索。上面所讨论的两个策略,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语感培养,其实都是为读懂文言文服务。而读懂的真正目的则是使学生领略古文的博大思想和艺术魅力并自觉传承中华文明。所以文言文教学在注重字、词教学之外,还应该发掘语言背后所深藏的人文因素,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

(一)还原血肉丰满的古人形象

文言文作者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而教材中的作家简介也总是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系何地人,生平梗概,地位影响等寥寥数语。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由于古汉语的简约特点,以及因适用于七年级而篇幅短小,形象也就显得很单一。于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古人或毫无生气、严肃呆板,或形象模糊、情趣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还原性格丰富的古人形象,使之有血有肉,有喜怒,有哀乐。只有这样古人才具备了人类的共通之处,学生也才能从古人身上寻到与现代人的相似点,从而消解陌生疏离感,并在此基础之上与古人进行平等亲切的对话沟通,交流思想感情。
例如,《〈论语〉十则》中,有关孔子的介绍就十分简短,只在注释中附带说到:“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种轮廓勾勒式的描述,加上课文选录的孔子的十句名言,呈现给学生的孔子便只是一副粗疏的骨架,没有血肉,没有性格,没有情感,除了高深的见解,睿智的思想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学生又怎么能对其产生兴趣呢?其实孔子是一个感情丰富,性格多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还原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比如,孔子是非常重感情的,颜回去世以后,孔子恸哭不已,并慨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重礼节又讲原则,如果二者发生矛盾,他也会使用一些手段。阳货赠给孔子一头小猪,孔子不愿见此人但又不得不回谢,于是他在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拜之”。生活中的孔子是很讲规律的,“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他对所进的食物也有很高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这样一来,呈现给学生的孔子便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伟大的圣人,同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喜怒悲欢,而且也不免于人性的一些弱点的普通人。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与孔子之间在感情上的距离便大大缩短了,而文言文也就随之变得亲切生动。

(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文言文是作者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反映,因此,其中所包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式等,必然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但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鲜活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合适地联系古今,寻找二者内容上的契合点。
例如,在讲授《童稚记趣》之前,可以随机请学生叙述自己童年时生的一两件趣事。这种叙述可能会同沈复在《童稚记趣》中的儿童共有的天性的描写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熟悉感,时代差异所带来的距离在这种古今契合中得以缩短,甚至消解。

(三)充分发掘文言文的审美意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目标及内容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旨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以培养其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文言文的审美意蕴便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完成了古汉语知识这一基础教学之后,必须引领学生体会品味字、词背后所深含的美的意蕴。
例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势的名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的比喻非常形象,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提供相关的水流迅猛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两句所蕴含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诗句,比如,“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等,拓宽审美范围。
在这种审美中,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当然,就一篇文章而言,这种陶冶升华是非常有限的,但就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同时,当这种美的意蕴被充分发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言文便不再是冰冷枯燥的天书,而是一件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方,文言文教学的辉煌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魏国良.现代语文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4]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5]叶琴玲.浅谈初一文言文兴趣的培养[J].文科教学,2001,(14).
[6]陈征荒“回译”——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1999,(4).
[7]张 涛.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07,(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