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批评性话语分析指导下高级英语语篇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9749 浏览:350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摘要:如何在高级阶段组织英语语篇学习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探讨高级英语教学中语篇的解读方法,指出高英教学应以语篇为基础,将语境和语篇特征相结合对语篇进行对话性、意识形态等批评性解读,增进对篇章的整体理解,以此丰富学生语篇视野,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文章结合何兆熊编订的《综合英语》第

五、六册中的一些课文谈具体实施。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高级英语;语篇教学
一、前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可见,与基础阶段的要求相比,高级英语更强调学生的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能力,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据此,通过篇章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欣赏的能力应成为高级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近年来,有一些外语教育工作者从篇章角度对高级英语教学作了深刻的探讨。陶文好指出高级英语教学应以“分析语篇”为主线,以“意义”为中心,关注信息的有机、连贯、有效传递(陶文好,2001)。不少教育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如黎清群,2007;李红英,2008;赵晓囡,张雁玲,2008;刘琦,2011等)。尽管如此,基于语篇视角的教学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模式,如何组织语篇学习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由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语言学衍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尽管初始的分析对象是大众话语(public speech),却对文体各异的高年级语篇教学带来某些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探讨“语篇”与“意义”有机连贯,丰富高英语篇教学模式,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探讨语篇解读方法并结合教学实例谈方法的实施。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简介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Fowler,1979;Kress& Hodge,1979)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认为语篇分析方法不仅应描述弥散的实践,而且应表明语篇是如何由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构建的以及语篇是如何构建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的。其代表人物Fairclough(1992,1995)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他的三维话语分析理论指出语篇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和意义系统的建构具有关键性作用,强调不能孤立地分析“语篇”,而应该结合“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此,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①“描写”(describe) 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②“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③“解释”(explai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没有明显界限,互为融合。(Fairclough,1992: 8,1995: 98)。三维分析理论如图示:
话语维度话语分析维度
CDA 三维分析框架图
(Fairclough,1992a: 8,1995:98)据Fairclough的阐释,语篇是篇章、弥散的话语实践 (例如,知识的生产、消费和传播)和社会实践 (例如,霸权和意识形态、权力和权力关系体系)。这二者相互影响,促成语篇的生成。CDA强调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的作用以及语篇对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的构建,但强调意识形态(CDA中的意识形态是中性的,意义上更等同于思维倾向)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因此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历史的和批评性的(Fairclough,1992:62-100)。CDA的分析对象首先是公众话语,其目的是通过公众语篇的形式结构特点和语言使用揭示语篇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作用。
CDA关于语篇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倡导为篇章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它拓宽了语篇解读的思路,提升了语篇解读空间。CDA理论于高英语篇教学,既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又适用于高级英语较为复杂多样的文体,因此有积极的意义。
三、CDA对高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启示 CDA对高级英语教学的启示在于以语篇为基础对与语篇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阐释和解释,其有利之处是通过语篇特征制约其生成的种种因素,使篇章语言与篇章意义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脱离语篇单纯对篇章意义进行解说。其启示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以语篇为基础描述语篇特征
CDA强调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与语篇生成的密切关系,即社会情境语境促成语篇生成,而语篇形式结构和语言使用体现这种作用。就是说,影响语篇生成的各项因素在语篇这一媒介中会得以体现,成为语篇标记化(marked)的特征。基于这种提倡,教师可以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背景,比如从体裁、功能、文体、修辞等方面入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体验篇章,发现带标记的结构或语言特征,并将其描述出来。这种基于语篇的细读方式尤为适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因为这一阶段阅读中的词汇语法障碍已不应再是教学中心,围绕有目的性的细读教学在巩固语言技能同时,能迎合高年级学生认知需求,因此很有实际意义。
选何兆熊主编的《综合英语》第五册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篇章呈现各自的语篇特征。从教学角度看,带标记的语篇特征往往就是语篇解读的难点,文章理解的障碍。比如,第三单元A Hanging是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的作品,虽是一篇记叙文,具有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按时间顺序铺呈,但却没有明显的对事件起伏和人物行为的鲜明刻画。虽然是名作,读起来有些乏味。这时,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原因:文中使用了很多的动词,90%的句子带有一个以上的动词,即除了行为描述,没有对人物进行其他角度的刻画,这就使文章带上标记特征。 第六单元 Give me Death or Give me Liberty是美国革命先驱Patrick Henry 的演说。作为劝说性文体,文章标记鲜明:措辞严谨,铺陈严密。文中有不少否定、排比、比喻、层进、设问修辞等,情态词量值高,还有Not…but 结构、if 结构的重复出现。
第七单元How American Lives又有其特色。作者James A.Michener从美国生活方式改变的优点和不足两方面组织文章。但文中评价词多为褒义,负面词很少。让读者困惑的是,文中5〖FGS〗~〖FGN〗7自然段明明应该写的是美国生活的负面内容,却没有对负面问题进行描述。在第6自然段的开头,作者还用了赞扬美国社会的一个句子将社会失业率高、福利制度的不足隐含地体现,使得读者不知他是在写优点还是不足,对篇章的主线因此感到混乱。篇章这些标记特征都是值得探讨的,教师应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原因。
2语篇的对话视角解读
CDA视语篇为社会情境下互动的话语实践过程,从而突显了语篇的对话性质。对话视角在两方面有助于语篇解读,如下:
其一,对对话需求的关注凸显了与语篇或冲突或调和的社会背景(语境),这种凸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语篇产生过程中由于作者与社会背景的对话需求对(当今)读者造成的信息差,减少了阅读困难和焦虑。回到Patrick Henry 的演说。该演说的第3、4、5自然段很难懂,不知所云。这部分有大量的修辞设问,不借助潜在的对话需求及其凸显的背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问题的意义。这些修辞设问体现了演说处于的社会背景。设问是Patrick对美国所面临的来自英政府的压迫的简洁重述,希望通过修辞设问达到劝说目的。在对话视角下,学生可以走进演说者的世界,主动寻找背景信息帮助理解文中一系列的修辞问句所指,体验他与听众/潜在读者的对话——劝战,并进一步体会了语篇的意义。
CDA对话视角的另一作用是让学生体验语篇的对话强度。对话强度解读是语篇批评性分析的重要部分。对话视角对解读语篇与社会背景冲突存在很大的帮助,能体现文本在怎样的社会矛盾中存在。对话性强弱体现作者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冲突调和的强弱,文本对话性越强,冲突越小。不同体裁的语篇对话强度也不同,如记叙文总体来说不体现争议,不体现对话性,说明文的对话强度各异,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密切相关。以第六册的What are the Real American Values为例,文章目的为说明美国人所信奉的价值观并不是他们真正的价值观,作者除对观点进行断言外,文中体现了不少对话,说明作者在劝说读者思考而不是论证,如:
Perhaps the best indicator of what we really are is what we spend our money on…
In spite of what President Bush says,wedo seem tohe lost our wills.
Perhaps 与 do seem to 都是扩展对话的手段。
再以Patrick Henry 的演说为例。文中情态词量值高,体现强烈情感支配;设问修辞多数通过引出Yes或No回答,是对话性收缩的手段,为听众构建与演说者一致的立场。此外文中还有Not…but结构、if 结构、人称指示词的包容、排斥使用。这些都是构建听众立场的隐性手段,隐含地将听众归并。这些手段,在实现概念意义体现演说人的隐性意识形态同时,主要实现了成功劝说的人际功能。文本声音传递的不可抵挡的情感冲击和隐性归并力量,体现较弱的对话性,体现演说者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冲突及其强烈的支配,即成功达到劝说目的。教师通过挖掘文本声音一系列削弱对话程度的语言手段,要求学生体验文本声音的强度,并体验强度的效应,了解文本的社会意义,并预见其社会效应。
3强调社会语境与语篇的互构
CDA认为语篇是社会行为,强调语篇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社会语境构建语篇,而语篇特征体现这种构建。
鉴于这种提倡,语境和语篇密不可分。语境塑造了语篇,提高读者解读的准确性及对语篇的深层理解。反之,语篇各种特征体现语境作用。这样,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前,特别是对于名作或经历史沉淀的作品,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或督促学生查阅)促成语篇形成的相关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文章创作的具体背景、作者生平、主要思想、创作特点等,结合语境对语篇特征进行解读,在语境与语篇相关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
回顾第六单元 Give me Death or Give me Liberty的开场白。演说的开场白迂回婉转,小心谨慎。演说者先高度赞扬绅士们的爱国情感;接着恳求对问题存在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许可;然后提出对于如此严重的问题需要更大自由度的辩论;最后指出如不说出自己观点,演说者会认为自己背叛了国家和至高无上的神。Patrick如此巧妙地使用间接、婉转和温和的方式,通过情感、逻辑与道德三方面的诉求,为听众将要接受截然不同的观点做了严密坚实的铺垫。这除了演说的风格,主要与他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相关:由于当时美国各州对英的一系列压迫法案,该采取何种方式应对还存在激烈争议,很多代表仍对英国抱有幻想,不愿卷入战争。Patrick力图通过演说最大限度地影响听众,以此使代表们改变初衷。这一努力体现在他对语篇开场白的严密设计上。通过语篇这一特征,学生可以体验Patrick所面临的压力,也体验了语境对语篇的塑造力量。
4语篇显/隐性意识形态的剖释
CDA强调意识形态对语篇的构建,也强调语篇对意识形态的重构。意识形态对语篇的构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建会使语篇带上标记。为方便分析,作者将语篇中体现的意识形态分两个层面:显性与隐性。显性意识形态指作者采取手段通过角色塑造和语言传递的信息,即语篇体现的意图。显性意识形态传递隐形意识形态,但隐性意识形态还包括作者不自觉在语篇中流露的思维倾向。透过语篇体验文本的双重意识形态有助于发展读者批评性阅读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思维意识间的辩证关系。 回到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的A Hanging,通过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其中一个目的是通过描述殖民刽子手的残酷和冷血,揭示在英属殖民地缅甸绞刑对执行者人性的扭曲,以此批判极权主义。那么这一显性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篇语言体现的呢?前面提到,文章是记叙文,却没有对事件起伏和人物进行刻画。反复阅读可以发现,文中使用了不少动词,事实上90%的句子带有一个以上的动词。借助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分析,这些句子体现的都是物质过程,而这些物质过程的反复使用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以记录死刑执行者没了思想、机械化了的行为,即所有的人都在、只在行动,借此体现他们由于长期执行死刑,对绞死一个活人体现出的非人性的冷漠。透过机械化行为的重复,执行者冷酷的形象在反复呈现,作者通过语言概念功能的选择不仅隐含而成功地传递了他的显性意识形态——绞刑对执行者人性的如此扭曲,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对那个时代极权主义的憎恨。
在解读五册第七单元How America Lives时,我们应注意的是语篇体现的隐性意识形态。前面提到,该文是对美国人生活状态的描述,作者James A.Michener从美国生活方式改变的优点和问题两方面组织文章,文中的5〖FGS〗~〖FGN〗7自然段明明应该写的是美国生活的负面内容,可是与读者期待的相反,作者或措辞委婉,或间接暗示,没有对负面问题进行直接描述。最令人不解的是第6自然段的开头,作者用了赞扬美国社会的一个句子将社会失业率高、福利制度的不足隐含地体现,使得读者不知他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这时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关于James A.Michener及其作品的评论,要他们尝试找到解释这一现象的信息:James A.Michener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作品体现“不害臊”的爱国情结(unabashedly patriotic)。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5〖FGS〗~〖FGN〗7自然段乃至全文的语言使用进行分析,发掘体现作者隐性意识形态——高度美国自豪感的语言使用,并从批评的视角审视这些语言体现的本质——作者眼中理想化的美国至上的现象,使学生对文章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高英语篇教学带来的启示,并结合教学经验谈具体实施。实践表明,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语篇解读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描述语篇发现问题,探究原因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基于语境对语篇进行对话性、意识形态分析可提高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发展批评性阅读能力,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分析者。此外,阅读中的理性分析有利于打破高英课堂的沉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Oxford:Polity Press,1992:8,62—100.
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 Longman,1995:98.
[3]Fowler,R.,Hodge,R.,Kress,G.and Trew,T.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4]Kress,G & Hodge,R.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5]Martin,J.R.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 in English[A].In S.Hunston & G.Thompson (eds.).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xford: OUP,2000:142—175.
[6]White,P.R.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 A dialog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 [J].Text,2003:23(2): 259—284.
[7]李银芳.新时期高级英语教学的定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19—121.
[8]刘琦.《高级英语》语篇文体学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罗长田.论高级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142—145.
[10]陶文好.语篇语法与高级英语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1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第五/六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

6.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