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把学习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8441 浏览:330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论文针对学生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等不足,浅析维持学生兴趣的源泉,并提出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倡议和策略。
【关键词】兴趣 自主学习
我们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非难事,一个故事、一出短剧、一个不足、一个谜语、一张图片、一句幽默甚至一个笑脸,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兴趣可能只是三五分钟热度,常常难以持久。这是什么理由呢?是什么摧毁了他们的兴趣呢?没完没了的记忆和背诵,日复一日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灌输,答案唯一、不能革新发挥的作业,都足以使学生的兴趣之火熄灭,使学习陷入一种可悲的厌倦状态。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经久不衰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历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是兴趣最要的源泉之一,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讨者、探讨者。”并认为“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策略来实现他的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否则,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就会熄灭。
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保持一种兴奋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深思,就要保持所学习的内容和所深思的不足的新奇性和挑战性,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骄傲。这就需要老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保持兴奋状态。
现在许多学校流行“学案”设计,类似预习指导,其初衷是为了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其结构通常包括“基础知识”“理解提升”“ 巩固训练”等几大块。“基础知识”部分一般以填空形式呈现,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理解提升”部分则以问答方式呈现,主要由老师在课堂上剖析;“训练巩固”部分和中考高考题型接轨,由选择题和材料浅析题构成,基本相当于课后作业。与传统教学相比,“学案” 教学增加了学生预习的刚性要求,也增加了训练量,提升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应试。但其中的绝大部分不足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唯一答案,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扩展性的东西很少,仍然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与传统的应试教学没有本质区别。而且学案有越来越长的走势,尤其当许多科目的学案同时下发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学生的恐惧和厌倦。学生看起来像是自主学习,其实只是“被自主”学习,这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差甚远,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甚微。
由此,不转变教育理念,任何形式上的革新都会走回老路,对扭转学生厌学的局面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转变观念,不以知识灌输为主,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把学案调整一下,效果就会好得多。
课前的部分仍然可以包括“基础知识”,但要精简压缩到最大限度,让学生可以用尽量少(比如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学案的重点是要设计一个有思想性、有挑战性的不足让学生来探讨。这个不足不能有唯一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课中的部分主要由学生展示其探究成果并由此展开辩论和进一步的生发,深入思想,触及灵魂。课后的部分可以设计少量的练习。
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学案的核心部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性不足:同样是与英国作战,同样是反殖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为什么美国取得了胜利,而中国却在战争中失败了?或者把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文和译文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文呈现在学案中,要求学生探究为什么美国宪法会确立联邦制及三权分立的原则,为什么它奠定了美国制度的基石;让学生浅析1954年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哪里,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什么不同等。
这些不足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前一个不足学生可能会以双方的武器装备、作战样式、后勤保障、民心、政府执政能力、人才、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浅析,突破了以往的固定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而且每一个方面的浅析都不容易,比如单是作战样式就需要查找很多资料,了解很多军事方面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不足深入浅析下去,就能接触到一些比较根本的概念,比如战争与和平、生命与独立、自由与专制、个人与国家等,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学生在自主艰苦探讨的历程中获得了成果,会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思想认识得到更真实的提升。
当然,有人会习惯性地问:“考试怎么办?”确实在现阶段,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不足,许多有志教改的教师探讨出了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兼顾应试,比如在中考高考复习阶段集中精力搞应试教育,其余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民族和学生个人的进展,我们必须要有更高的境界,有高于世俗的眼光,跳出樊笼,不等不靠,以自己做起,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相信,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一定会跟上世界的潮流进行根本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倡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