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区域经济进展特点对地方高校进展导向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7694 浏览:740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进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地方高校的进展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经济进展所提供的平台,区域经济的进展特点为地方高校的进展起到了导向作用。本论文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联系出发,重点浅析了江苏区域经济的进展特点对地方高校进展的引导,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推动二者之间协调进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人力资本
地方高校在全国高校这座“金字塔”中居于中间的塔身部分,不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数量都占据重要位置。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进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向知识社会的进展,地方高校的进展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经济进展所提供的平台,区域经济进展与地方高校进展二者之间有着着紧密的联系。

一、区域经济进展与地方高校进展之间的联系

(一)区域经济进展对地方院校进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进展的历程中,地方高校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体现如下: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进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要素

高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音、美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渠道。区域经济的持续进展离不开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以科技革新、知识经济为支柱的今天,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革新。而能够提升区域经济进展中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就是地方高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由此,地方高校可以为区域经济进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要素。

2、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其用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就目前江苏地区区域经济进展的近况来看,社会经济的进展正以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高校集中的区域建立高新技术园区以而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技术的不断升级正成为区域经济实现快速进展重要渠道。地方高校的进展已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进展的技术源泉。

3、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进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加点

经济社会进展到今天,第三产业正逐渐取代第一、二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进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伴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增加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及其他生活设施处于饱和状态[1]。为此,地方高校开展的基础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为区域经济的进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二)区域经济进展对地方本科院校进展的支撑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进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进展所提供的平台,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条件需要区域经济提供支撑。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进展为地方高校的进展提供了办学依托。

1、区域经济的进展为地方高校的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多数地方高校是在原来基础较差的本(专)科院校或中专学校通过合并、共建、合作等方式重新组建而成,人才引进、学科进展、专业建设、科学探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这些投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区域经济进展所提供的这一平台。由此,可以说区域经济实力是地方本科院校进展的的重要支撑。

2、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进展,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得到了不断调整,以而引发区域内结构性劳动力的调整,由此,在本区域内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区域经济进展的水平和特点要进一步优化,以而使得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结构与区域经济进展内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3、区域经济进展的情况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区域经济进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区域经济进展水平越高,对劳动需求也就越大,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地方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收益[2],还会影响到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信任程度,进而影响到地方高校的进一步进展。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运转的特点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进展地带,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快速进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由表1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31

6.01亿元,占江苏生产总值的22.5%。

(一)地域优势的凸现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毗邻上海,内河、外海港口众多,在经济进展上,江苏省产业进展与上海产业进展的具有错位互补的联系,在资源上互通共享,由此江苏区域经济与上海经济在进展上的具有联动共赢紧密联系。同时,长三角地区目前经济联动效应显著,人员流动频繁。尤其是沪杭高铁开通后,与先前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这也为江苏区域经济的进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高新技术的异军突起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进展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进展。在进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程中,国家通过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区来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环境,通过实施包括减免税等方面与高科技有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改善服务系统,创建产业聚集优势,吸引和聚集人才、技术、资本等产业化环境,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江苏省内于1991和1992年分别在科技与经济比较发达、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起,省政府又先后批准建立了连云港、南通、江阴、武进等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全省高新园区的数量达到19个,居国内领先地位。十几年来,省内各高新园区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和高科技产业进展规律,在集聚和提升高科技新兴产业优势、营造革新创业环境、建立革新机制、增强革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成功的实践,已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的重要基地。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共有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1个省级高新区。2010年,全省高新园区实现GDP占全省18%,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已成为聚集革新要素、转化科技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江苏高新园区已形成了特点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进展态势,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与生物技术、现代装备、新型环保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进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高新区内高新技术特点产业基地进展迅速,已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重点领域为主国家级高新技术特点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某一领域产品群为主的产业集聚集群进展方式,并成为江苏新兴产业聚集、聚合、聚变的重要载体。江苏高新区在积聚革新资源、进展知识经济、提升自主革新能力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革新要素集聚态势显著、要素互动耦合良好、自主革新能力增强,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特点鲜明,多元化进展走势显著,为进展革新型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三、江苏区域经济进展对地方高校进展的引导

江苏省相对于其他地区其资源禀赋并不足,而在区域经济进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全国进展的领先位置,离不开高校所提供的科教与人力资本优势。由此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进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区域经济的进展程度直接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产生影响,为地方高校的进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满足区域经济进展的需求

江苏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相配套[3]。一方面,地方高校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进展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展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关配到政策,得到特别支持。根据要求,江苏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进展需要,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培养紧缺的专门人才。
同时,以发达国家的进展经验来看,人力资源中增加最快的部分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制造业高技术、信息化快速进展的环境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的素质也将逐步提升,其中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制造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的。
以常州市为例,2012年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常州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机械与仪器仪表类、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信息与电子类、科学探讨类、电工类、材料类、土建类、财会类、医药卫生类等(详见图1)。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到人才需求总量的82.98%。这些专业多年来保持较高的需求量,与常州市大力进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五大重点产业和全力推进“一核八园”进展密切相关。

图1 2012年常州市人才需求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大类
资料来源:常州市人才服务中心

(二)区域经济的进展要求地方高校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专业

区域经济的进展对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人材的质量规格、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进展输送人才的任务。由此,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进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革新专业课程系统、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材,努力增强办学活力,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此历程中,地方高校应把握以下一些[4]:一是要抓住市场的机遇,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的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重点关注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不足,应多设置复合型专业,扩大学生就业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不断调整和专业相对稳定性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在区域经济进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地方高校提供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展壮大,江苏省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要实现江苏省以技术引进与运用转向科技自主革新的进展驱动方式,科技革新人才是关键的因素。在社会经济进展的现阶段,革新人才仍然缺乏。由此,需要地方高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改造等企业进展的活动之中,发挥地方高校技术论述探讨的优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地方高校建设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

由于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而每个区域要想得到持续的进展,就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而形成别的区域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高水平的技术运用性人才,以及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革新、工艺革新和技术革新,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给予强有力的支持[5]。
同时,许多地方院校都是以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设置专业,以区域得到绝大多数生源,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区域就业。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应紧密的依托于区域并未区域经济进展服务。以常州工学院为例,属于典型的地方性高校。在学院进展的历史中,始终坚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省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特点,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革新,革新人才培养系统,探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运用型人才的新途径,着意提升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具有常工特点的运用型人才培养系统和人才培养方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进展。

四、江苏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进展的对策

(一)以区域经济进展引导地方高校办学层次结构

在江苏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展,地方高等教育结构也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专业的设置,应适应区域经济的进展的要求,以便更好的为江苏省社会经济进展服务。在教育的层次结构方面,地方高校办学的层次结构主要是由区域经济进展水平所决定。地方高校应按照区域经济进展历程中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2012年初,江苏省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省内重点培育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运用、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南通的海洋装备工程。同时,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形成以泰州为重点,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等相互推动的进展格局;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形成以无锡为重点,徐州、常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相互支撑的进展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形成以苏州、南京、昆山等为重点的进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以盐城、扬州等为重点的进展格局;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以盐城、宜兴等为重点的进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领域,形成以镇江、连云港、淮安、宿迁等为重点的进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展,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所提供的人才、科技、研发、教育资源,由此,江苏省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本科层次运用性人才为主,不断加强培养本科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尝试培养更高一级具有研发能力的工程人才。

(二)以区域经济进展引导地方高校专业设置

地方高校必须对社会经济的进展情况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能够以社会需求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进展变化为导向,适时地调整现有专业设置和设立新专业[6]。同时,还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论述、新技术,以能够不断地更新和补充高等教育内容,以而能够保证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适应社会经济进展的需要,进一步保证学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以常州工学院为例,学校抓住江苏省进展新能源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契机,该校于2011年申报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于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