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探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28768 浏览:1316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渗透的必要性

1.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也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章,学生们会增添对祖国辉煌灿烂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与赞美,这对于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培养人文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2.德育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促进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语文教学课文中就有不少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名篇大作,通过对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精神境界、塑造美好道德。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经和方法

1.首先,在教会学生识字方面,要注意挖掘内涵,让学生们在识字教育中接受德育教育。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也凝聚这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传承。汉字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相应的生字生词需要系统掌握,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自主对照拼音预习陌生的字词,等到学生会写、会用时,教师再来详细介绍汉字的规范书写及用法,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对祖国悠久辉煌的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此外,将德育渗透到汉字中去,就要突出汉字的巧妙、奇特的用法。例如:讲孟浩然的古诗时,有一句经典的“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绿”字的用法,可以先让学生精读、背诵该唐诗,教师在专门抽出时间来详细讲解用字的特殊含义,教师逐句给学生讲授诗句的意境与大义,让学生能够学会站在作者的视角和情感上思考唐诗的中心思想,教会学生知道“绿”字之所以一直是这首古诗的用字精髓,就因把诗人急切想念家乡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学生便会感触到中国古人传统的思乡情感,进而提高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2.认真梳理教材,挖掘德育因素。语文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那么明显的,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潜在的隐藏性、让学生们都能静心思考、刻苦阅读,为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拿来该油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同时,让学生课前将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的卡片搜集起来,然孩子们起立回答自己最喜欢哪里的景色、最喜欢去哪里游玩;在讲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当年开国大典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当学生们看到气势恢宏的人民解放军英姿飒爽地接受国家和人民检阅时,一定会心潮澎湃;让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回忆刚才播放的情境,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当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与骄傲,激发学生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掌握各项应用技术、提升服务国家的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出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教师步步引导,使孩子们从中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对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崇敬之情,这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3.引导有效想象,拓展意境,让学生在感悟中接受德育教育。课文的意境,就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交相融合而生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语文教材中意蕴优美的课文也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富含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学生也会如身临其境一般,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才能。若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教师就要在注意移情入景,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走入理想化的意境,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祖国山河的壮美,课文把桂林山的秀美壮丽、水的清澈洁净直观地展示给读者,尤其当他们看到新版人民币的面值上也有桂林山水的图案,更增添了对国家优美风光的赞美之情与自豪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德育体验,并在思想上予以共鸣。
三、结语
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利用各种教学的有效契机、积极开展德育渗透,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感召力和约束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他们意识到自觉遵守道德、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推动个人成才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征.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王红.激发情趣、开启心智、放飞心灵——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5).
(作者单位:洛阳市瀍河区新建小学)
编辑/杨俊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