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英文报纸标题中隐喻认知语用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23915 浏览:1072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为框架分析China Daily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首先分别阐述在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对标题中的隐喻的阐释,并指出其不足。新闻标题作为一种明示刺激,建立了记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读者在关联原则的引导下,构建语境假设,确定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并结合隐喻认知模式,确定隐喻词语的特定概念,以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认知效果。
关键词:新闻报纸标题;隐喻;认知语言学;关联理论
1.引言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履行着其主要的功能:吸引潜在的读者买报纸、引起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注意力、用尽可能少的词描述一个故事等。鉴于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独特的作用,语言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纸标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新闻标题是一种特定的语篇类型,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和结构。目前关于新闻报纸标题的文献主要关注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彭朝丞的《标题的艺术》和《新闻标题制作》,胡永林的《新闻标题制作技巧》,张志君、徐建华合著的《 新闻标题的艺术》和Bell(1991)。关于新闻报纸标题中隐喻研究,曹进、马冬梅(2008)以中国日报为例分析了英语标题制作中的隐喻现象,重点揭示了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张一宁(2009)分析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出现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进而讨论了隐喻的重要性。侯慧(2004)以言语行为研究范式为前提,关联理论为核心框架探索英文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的语用功能。朱潇潇(2007)和李洁、蒋莹(2008)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探索其语用功能。宋荣超(2010)以Lakoff 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体育新闻隐喻的认知角度,强调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然而,这些研究单从认知语言学或关联理论解读隐喻,存在不足之处,对言语交际中新闻报纸隐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少有研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读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如何确定英文新闻报纸标题隐喻特定词语的所指信息并理解其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

2.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读

2.1 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读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隐喻解读的生成和其他解读方式没有什么区别,隐喻的理解并没有特殊的机制,也不存在仅仅适用于隐喻的有趣法则(Sperber& Wilson,2008: 84)。关联理论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原则和交际原则又叫最佳关联原则。前一原则是指人类认知通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也就是说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话语理解过程是由单一的关联原则支配的 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寻求关联,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 &Wilson,2001)。新近的关联理论引入了特定概念“ad hoc concepts”,将隐喻等词语的关联理论将隐喻等词语的松散用法视为特定概念建构的语用扩充过程,所以隐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以关联为导向,通过语义扩充和缩小来确定话语中某词的特定概念。
新闻报纸标题是一种明示刺激,发话者为记者,受话者指所有报纸新闻的潜在读者。记者根据新闻的内容和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合适的刺激信号来激发读者进行恰当的语用推理。记者不仅向目标读者传递了信息,同时读者须根据现时语境推导出记者的交际意图。读者在看到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后,假定记者所写的新闻标题具备最佳关联,在关联原则的支配下,构建特定概念,付出努力完成语境效果。
例如:
1)Steel makers mired in red ink (April 7, 2012, China Daily)
将记者的话语作为一次明示交际行为,并引起读者的关联期待,假定记者的话语与读者有最佳关联。根据关联理论的理解程序, 话语的解读始于语言解码,听话人利用已有的百科知识形成语境假设,并在新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语用推理,建构特定概念,获取话语的明说和隐含内容,满足对关联的期待。特定概念“red ink”是编码概念的外延扩展,a)一种红颜色的墨水;b)装有红墨水的笔;c) 在财务上,负数用红字来表现(也可以写成“-”)。 如果收支相抵后结余数为负数,就叫做“赤字”。但在此例中满足话语关联性期待只能是c),是其编码概念的扩展。对“red ink”的这一解读,是因为记者的话语与语境密切相关,由于钢铁需求量的下降和持续的高铁矿石,国内的钢铁制造商未来的几个月可能陷入亏损的泥潭中。正是在寻求这个关联性解读过程中,读者通过语境构建“red ink”特定概念,“mired in red ink”更形象地传达了钢铁制造商面临的困境。
然而,只要求与关联一致并不能解释明说和隐含的产生过程是否包括其他概念机制,关
联理论规定了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语用制约原则,却忽视了其概念运作机制(江晓红,2011)
2)Obama slams Romney for changing tune on raid targeting bin laden (May 2nd, 2012, China Daily)
奥巴马总统为了寻求在11月份选举中政治优势严厉抨击他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几年前发表有关通缉本拉登的言论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指责其态度冷淡,不够热心。读者根据这一语境,构建了“slam”的特定概念(严厉抨击)。“slam”原意是指“砰地关门”,“严厉抨击”和“砰地关门”两者以相似性为基础,slam 不仅指关门这一动作,还可指像砰地关门产生愤怒情绪的动作,属于slam 外延的扩展。“slam”一词生动的想向读者呈现奥巴马斥责罗姆尼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

2.2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Lakoff 把隐喻看作是一种理想认知模型:一个意象图式或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该模型可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认知范围。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 & Johnson,2003:9) 因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知世界的方式。He is a mule.
这个隐喻是基于人和动物的相似性,“human is an animal”。将mule的属性映射到人的身上。“mule”有很多属性,这里仅将喻体中的一个属性“倔强性”映射到了本体“他”上,而排斥了许多其他属性和特点:动物、长耳朵、吃草、抬头拉磨、笨蛋、蠢货等。但是他们的理论中并没有提到:人们是如何限制“mule”的其他属性和特征,而仅将“倔强性”挑选出来的?其挑选的依据是什么?又如:
3) US may be set to turn over leaf (March 27th, 2012, China Daily )
4) Farmers set to turn leaf as they shun tobacco (April 16th, 2012, China Daily )
5)One leaf is not the whole forest (May 4th, 2012, China Daily)
这两则新闻标题中都有“leaf”,但是在不同语境所指的对象却完全不同,例3)中“leaf”指怎样写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书中的“一页”,翻开新的一页喻指新的开始,这则新闻在讲中国茶农对推进茶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期盼在美国茶叶的种植量大量增加;而例4)中则指植物的“叶子”,用部分代替整体,喻指其他庄稼。由于种植烟草的成本的提高,58岁的农民改种其他植物。 例5)中同样指植物的“叶子”。读者看过这则新闻的话,就会发现记者在评论“陈光诚”事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美国只是从个别事件大肆渲染中国侵犯人权,却忽略了我国在保护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读者对标题中隐喻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决定了概念映现,决定了哪一个概念映现首先被激活。

3.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许多研究隐喻的学者认为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们的理论目标和理论假设有很大不同,很少有学者系统地比较这两个理论。但是近来有学者开始思考,鉴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处理隐喻的方面各自存在缺陷,它们有些方面可能是互补的,致力于发展一个全面的隐喻理论(Tendahl & Gibbs,2008:1824)。基于两理论对隐喻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可以为特定语境条件下隐喻词语的理解提供有力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都关注语言理解中推理机制的作用和性质,但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张辉和蔡辉,2005)。认知语言学从概念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强调在激活概念结构的过程中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认知机制在语言理解中的主导作用,认为认知语境是人们在经验认识基础上对某一概念的心理认知构造网络,与长时记忆中的概念结构有关,未对语境依赖性和语用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江晓红,2011);关联理论强调关联原则和语境在隐喻解读中的作用,并将隐喻看作是特定概念建构的语用扩充或缩小过程,只要求与关联一致不能解释明确义和隐含义形成过程是否包含其他概念机制,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理解过程中概念结构的具体认知操作,进而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特定概念,获得认知效果。
隐喻的关键是确定喻体和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在一定语境动态生成的。把关联看作常项,语境看作是变项,受话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积极选择和构建动态语境假设确定隐喻两域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取信息及其认知效果。即时性话语中的隐喻特别强调对语境的依赖性,影响听话人话语理解的正是动态推理过程中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这些语境假设主要有三个来源:话语的上下文、认知背景和现时情景。因此在英文新闻报纸标题隐喻的解读中,读者在关联的引导下,积极构建语境假设,确定隐喻词语的特定概念进而确定隐喻两域之间的关系,理解记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例如:
6)Green light for Chinese mainland wives (April 26th, 2012,China Daily)
读者将这一话语作为一种明示交际行为,引起读者的关联期待。Green light 作为语用信息处理的起始点,引发了该概念下的百科知识。读者根据现时语境,排除green light作为交通信号灯的外延意义,听话人关注的是词语的内涵意义。因此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读者可构建的语境假设是“交通信号的绿灯指示车辆的通行”,从而建立“香港增加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名额”这一政策和“绿灯指示通行”的相似性,结合人们的社会文化等认知背景,确定特定概念green light,即香港卫生署对内地孕妇实行的宽松政策。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读者遵循省力原则,获得隐喻的认知效果。大量内地孕妇涌港产子,使得香港妇科服务已不胜负荷,香港特区政府叫停产子预约。2012年实行的新政策4所私营医院增加了内地孕妇产子名额,因此会有更多的内地孕妇争相预约。
7)Bumpy road ahead for electric autos (April 24th, 2012, China Daily)
Smooth road ahead for luxury vehicles (April 24th, 2012, China Daily)
Car?sales?stay?on?road?to?recovery (May 10th, 2012, China Daily)
Jilin walking road to prosperity (May 16th, 2012, China Daily)
这四则商业新闻都用到了隐喻词语“road”,读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构建语境假设“development is a journey”,建立商业发展和旅程的相似性,并经由“an object is a human/ life is a journey/ goals are destinations”隐喻模式进行推导,构建在不同语境下特定概念road,从而记者向读者传达信息和认知效果。从例6)、7)隐喻的解读过程中,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不足以解释隐喻理解的全过程,因为关联理论未涉及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隐喻的关键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读者构建语境假设确定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进而确定隐喻词语的特定概念,获得认知效果。
4.结语
本文在对新闻报纸标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讨论标题中隐喻的理解。新闻报纸标题是一种明示交际行为,记者意在向读者传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隐喻的完整理解一般涉及两个层面:词语的特定概念识别喻体所指称的本体;获得认知效果。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隐喻的解读过程并不是不可相互借鉴的,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能有效地弥补两个框架理论的缺陷。隐喻作为一种概念提示,人类主要的一种认知方式,在话语解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激活各种各样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为语用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关联理论提出的关联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又规约着隐喻中两个认知域之间所激活的概念映现,在构建特定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说话人意义的明说和隐含内容,增强其认知效果。因此,读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构建语境假设,确定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并结合隐喻认知模式,确定隐喻词语的特定概念,以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认知效果。总之,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语用推理上的这一互补性进一步拓展了新闻标题中隐喻话语理解研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Bell, A.. The Language of the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1991.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3]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1.
[4]Sperber, D. & Wilson, D. A deflationary account of metaphors . In R. Gibbs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84-105.
[5]Tendahl, M & Gibbs, R.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relevance theory [J]. Journal of Pra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gmatics: Elsevier B.V, 2008.
[6]曹进, 马冬梅.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 新闻界, 2008 (4).
[7]江晓红. 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模式. 现代外语, 2011 (1).
[8]李洁, 蒋莹.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中的隐喻. 时代教育, 2008.
[9]宋荣超. 体育新闻标题隐喻热认知语言学分析. 新闻爱好者, 2010.
[10]王寅. 认知语言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1]张辉, 蔡辉. 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外国语, 2005(3).
[12]张一宁. 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作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
[13]朱潇潇.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 2007.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