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跳级幼儿跳级现象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23278 浏览:1070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2-7661(2013)02-274-01

一、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仍然很流行,但在教育实践中有所误导,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过于强调外在激励对孩子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内在动机的作用,过于强调对孩子发展的控制,而忽视了自主精神的培养。它催发了各种极富功利色彩、压制儿童天性的早期教育方案,严重误导了孩子的发展。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有悖于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因为不论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孩子本就不一定在同一“起跑线”上,又如何会有“起跑线”上的输赢可言呢?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学钢琴并期望能通过八级考试,那么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这块“材料”,其次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比让孩子被动学习钢琴,对孩子发展更有意义。家长急于让孩子提前教育,目的是想多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其实,知识、本领是随处可学的。

二、“成熟论”的科学性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著名的“成熟论”强调:儿童在没有达到胜利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要坚信:孩子上小学年龄的确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的生理、心理只有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才有承担小学学习任务及其他任务的可能。

三、提前起跑危害多

1、提前起跑危害多,“被抢跑”的孩子会快乐吗?采访中记者发现,“小学化”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幼小衔接之时,目前“小学化”现象正在不断“前移”,向低龄儿童蔓延。而导致低龄儿童提前“跑”进小学生世界的背后,是家长和幼儿园的无奈。
2、早入学幼儿的行为表现。班级里,年龄偏小的孩子比年龄偏大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吃力。他们的接受、学习速度偏慢,难以保持较长的时间的注意力,不容易记住老师交给的任务。
3、早入学容易引发孩子的自卑心理。当不足年龄的幼儿硬是“挤进比自己大的团体中,他们因为年龄小而造成的劣势就会暴露无遗。

4、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柱之一。当一个人变得自卑时,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

四、“欲速则不达,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损失”

1、身体吃不消,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瞄不准。

2、注意力时间短,听课效果差。

3、自制力低。学习状态比别人“慢一拍”。

4、影响班级“拖后挺”,受批评,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丧失学习兴趣。

5、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整理书包、物品慢、书写、绘画质量不好。

6、易形成弱者心理,甘于落后、被忽视。影响一生的成就。

7、语言理解能力、反映速度、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社交能力等有差异。

五、“跳级”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吗

1、跳级容易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孤僻心理。

弱者被强者欺负、争抢玩具、做事情拖拉、受批评多。不自信、不合群。

2、跳级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慢慢丧失学习能力。

弱者经常让强者帮助,如:绘画、生活能力等。不在同一年龄段、不在同一起跑线,家长从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只有一百升的容量硬要装两百升,可能吗?现实吗?
孩子的学习是多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对幼儿来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有很多:交际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有很大比重。
小、中、大班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应该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一步一步来,切不可一步登天。幼儿园里更多的是注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家长不应该只看到知识性的收获,而忽视了孩子在能力乃至人格上的塑造。孩子越小,年龄差异越明显,就算只差几个月,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的变化是完全不同的。

六、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做法不但扼杀幼儿天性,损害幼儿身心健康,降低儿童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小学教育效果。重复教育,容易使幼儿养成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容易导致教育脱轨、错位、走向偏颇。

七、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是超前教育,不仅未缓解过渡期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冲突,反而扩大了两者之间的鸿沟。
家长不要被“幼小衔接”所限制,应认清幼小衔接教育的反衔接本质,不被孩子能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等短时、显性的成绩所迷惑,要把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具有终身发展价值的基本素质上。
八、适龄教育的有效性
把握好教育的“度”。孩子需要“合脚”的教育,“穿上时感觉不到“卡脚”,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被教育”。好的教育,应该如呼吸一样自然。
教育家指出:“学习应该是孩子的自然成长需要被满足的过程,而不是心灵被知识塞满的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