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6869 浏览:229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受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有的忽视了语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触动。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加强朗读、引导思考、启发想象三方面入手介绍了培养学生的语感的途径,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语感
1002-7661(2013)07-046-01
目前的语文教学, 有的忽视了语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触动。情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心灵火花与作者感情碰撞产生的。学生在读中体验到作者的思想,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自己真正领悟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读出感情,表达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培养学生情感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

1、师生朗读

教师范读体现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等,学生看得着,听得见,可以模仿和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语感训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注入目,闻于耳”中感悟语感。加强诵读,认真体味。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忌直,意忌浅,咏忌露,味忌短”,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单是从题材与描法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作者通过父亲往返铁道,攀爬月台买桔子的艰难形象,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怜与依恋,而儿子的内疚、自责,对父亲的感激、哀怜之情,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了。再加上当时的生活背景、当事人的种种遭遇,更为父子离别增添了一份惆怅。
同时对这类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认真体味。

二、引导思考,体味语感

培养语感,应抓住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效果。

1、抓细节体会

如《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从这段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父亲的外貌细节和动作细节细加品味后,教师小结:透过这两处看似平淡质朴的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一个家道艰难、年老多病的老父亲对儿子真挚而又深沉的爱。这就是人称“一滴水中的太阳”的细节描写。

2、抓词句比较

词句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词句中加强语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不深奥,却十分传神,非常精妙。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反复琢磨,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泊船瓜洲》,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比较,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绿”表现了万物复苏的动感过程,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深刻印象,既体现了作者的表达功力,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3、抓段落理解

课文的一些重点段落非常精彩,对理解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其语感效果。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的“阳春三月,杨梅树贪婪地着……欢笑着。”一段的教学,先让学生将“贪婪地”与“欢笑着”联系起来理解,作者将杨梅树写得像活泼的小孩子。然后再反复诵读,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就会因学生自己的感悟而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想象,产生“内心视像”,才会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引起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语感。

1、以想象促朗读

想象的参与会使语感在朗读中显现出来。要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习惯和能力,让事物的形象随着语流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建立起语言与形象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从语境意义到语言形式就会产生深刻、生动的感受。仔细分析,注重形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学生领略到作者的感情,就要注重作品中的形象感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鲜明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例如鲁迅的《故乡》,如果只是讲究字词的理解、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而不通过形象的分析,将三十年前天真活泼的闰土,与三十年后中年的闰土作一个鲜明的对照,那么学生就无法感悟到中年闰土身上所笼罩的那个悲剧时代投下的阴影,从而体味到旧中国农村所以破败,农民生活所以贫困的根源。用这种方法持之以恒进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会相应提高。

2、以想象促思维

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发散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熟了。”那么,看到这样的情景,丈夫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们家以后又是如何生活的呢?让学生想象,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却合理的多种设想。这样的想象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