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搭建搭建新教材与学生生活桥梁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29028 浏览:1330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于此,数学专家们把真实的生活搬进了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给学生建构数学的生活模型。这样,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就能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然而一部分学生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教材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
这样的教学虽然占用大量时间,却还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解决实际问题仍是一部分学生最头痛的问题。问题出在哪?本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研发现:首先,创设的“数学生活化”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我们一部分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知、实践较少。如日常的购物、查看电表、去银行取存钱等,让孩子参与的较少,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的就更不用说了。如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上的“购物小票”和“”是多么好的生活中的数学啊!但有部分学生也模糊。其次,“数学术语”在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被“实际感知”。如“出勤率”“打折”“速度”等,学生没有去体验、实践,更不能变成内心的感受,也谈不上感悟数学的真谛了。第三,创设的生活化数学课堂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是“悟”出来的。也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特别吝啬教学的时间,当学生独立尝试探索或是合作交流探究的兴趣正浓时我们打乱了学生的思维。割舍了一部分学生,推进了学生的分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时大胆尝试,不断实践。

一、提前体验、感悟教材中的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在学生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让教材中的生活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教学前要让学生提前在生活中感知、感悟数学知识,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去实践体验、认知。如在教学数学教材中的水、电、煤气缴费单时,提前一周就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1)和爸爸、妈妈认识水、电、煤气表上的读数。(2)了解水、电、煤气的单价,以及收费情况。(3)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读懂自家的缴费单。(4)给家里提出合理化的节约建议。对于教材中的实际生活情境,作为一个有心的教师都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去实际体验,对于不能实际体验的数学活动,也要通过查资料等给予了解。这样,在教学时学生都有了生活体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感知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真正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走进探索数学的空间,也就慢慢学会了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熟悉、理解、认知数学术语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术语”是体操中的一个个动作要领。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不理解,不管你的课讲得再好,创设的生活情境学生是多么熟悉,学生也是听之藐藐,无动于衷。
对于“数学术语”的呈现应丰富多彩,且反复数次。因为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术语”非常重要。除了理解术语之外,应用“数学术语”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数学语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缓慢的,不是学生懂了、记住了、会了,而是学生“悟”出了道理。如对“出勤率”,(1)让学生理解这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的量。(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它的理解,并举例说明。(3)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本班的出勤率。(4)找出生活中“百分率”的实例。对于有的“数学术语”,生活中要找到数学的真实表象,并把这种表象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于“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些抽象的“术语”,我让学生带软尺、从体育办公室借来秒表,让学生亲自测出自己步行或跑步的速度,并以此速度估算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有的学生还主动估算和爸爸、妈妈散步时的速度和路程。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一些“数学术语”,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悟出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探索学习准备了条件,学生在这个心智活动中,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将用自己的心智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感觉,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我们创设美妙的生活化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悟出生活中的数学,悟出生活中的“数学味”,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主控制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活动,从“无”生出“有”来,从自由活动中发出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学了“小数的认识”以及“小数的乘除法”后,在班内开了一个小小的“跳蚤市场”,让学生把自己以前的玩具和自己的零花钱带来,在“市场”内进行交易,通过交易让学生“悟”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知识有最直接的表象。学生顿悟出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激活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价值。

四、让数学思维课到生活、阅读中去“旅行”

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条条流淌的小溪,这些小溪的源泉就是孩子生活的世界和涉猎的知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思维劳动就越紧张,那么学生就应经常到知识的最初源泉——社会生活中去。”用“做题和记忆”来代替思考和鲜明的生活感知,这就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把能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思维课”还以本来的面目,把现实生活中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深入学生的意识里,努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感知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这是学生理论思维开始的地方,他们对不断看到的和感知的现象加以抽象概括,不断使思维过程加以升华。现在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数学思维课”到生活中去“旅行”的机会,教师要精心备课,提前为“旅行”铺路,观察物体中的方位和方向,存款中的利率和利息,购物中的打折等,都是我们“思维”去“旅行”的地方。
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阅读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些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感知、理解和识记,头脑需要的科学知识能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这些科学知识的掌握是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推荐数学阅读方面的书籍,例如在学习“数的整除”以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知识,贴在学生的资料展板上,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数学家,使学生不仅对知识产生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爱上学数学,爱上科普知识的书籍。因此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体验了数学世界的美妙和神奇,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以上搭建新教材和学生生活的桥梁,学生真正把教材中的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且时时处处都在用。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