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会服务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革新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8760 浏览:1320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讨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改革
0450-9889(2013)03C-0111-02
高等教育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的模式。高等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依托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会发展的活动。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各行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第一线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种生产设备设施配备齐全,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专业课程以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技能实训场地模拟企业生产模式建立。因此,高职院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员工的提高培训项目,也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新技术应用指导。此外,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无论是从高技能人才需求还是从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需要得到高职院校的支持。同时,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强大的网络信息,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应实现社会共享。因此,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着手进行社会服务的有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其社会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常常有一定的差距,校企合作开展不够全面,合作形式基本停留在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这一项目上,而普遍应用于高职教学中的先进技术、新工艺并没有在企业的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学校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共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不能被社会共享;学校没有制订出一整套社会服务的改革方案,使服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改变现状,使高职院校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功能转变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改革措施

(一)制订完整的社会服务改革方案及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注重坚持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高校在更好地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新的跨越。因此,为了全面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院校应制订一整套改革方案,以系、专业团队或教师为对象,提出每年所完成的社会服务任务。把各项任务作为教学教研项目,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进程及实施方案,由学校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进行协调,项目负责团队与企业共同实施,并给予相关人员相对宽裕的时间及空间,使服务项目能按时按质完成。同时,高职院校应制订优惠政策,对完成任务的系、专业团队和教师进行激励。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开展社会服务的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主要是给相关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将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所作出的工作实绩,作为晋升职称、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三是把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条件之

一、并与绩效工资挂勾。

(二)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果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用于对实施的社会服务改革方案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更具实效性。指标体系可分为指标:一级指标是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如科研项目的应用推广、行业的技术支持、企业员工培训、农民工上岗培训等;二级指标是服务社会的各种项目的量化指标,如项目完成后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效果等;指标是进行具体的工作量化,如完成的项目的工作量、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学校对外技术服务所得款额、培训企业员工数量等。对不同等级的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加以细化,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具体,也使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估工作易于操作,从而使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完善。同时,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效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估、监督等手段来刺激高职院校主动为地方服务,为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提供更多的与各行业及社会联系的渠道。通过政府的支持与学校的努力,高职院校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中,真正实现共赢。
(三)与企业共同推广科研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高职院校教学中,除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和技能,并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中不断强化。学生毕业前不仅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对新技术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但毕业进入企业后,由于企业本身存在着诸多因素,新技术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应用。另外,除一些高新企业、现代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研发机构,新技术的推广很难进行,对接纳高新科研成果的热忱不高。因此,高职院校有责任担任起推广新技术的任务,针对各企业的不同产品,专业教师与企业组成研发团队,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不断革新及创新设计,在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企业的实践生产中,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传授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学校在设备投入上都非常大,为各专业建设的技术中心也非常完善。设备类型齐全,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同时,各技术中心均设置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其中不乏企业技术骨干。技术中心除担负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任务外,很多时候还担负着行业的技术竞赛项目,所以无论是从设备配置方面还是从技术能力方面都拥有很强的实力。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各占一半,所以技术中心总会有空闲时期。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时间段与企业合作,就成为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并根据需要为企业加工零配件。这样,既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五)顺应区域经济区建设需求,为区域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校只有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区建设需求,立足当地实际,以区域行业人才开发建设政策为导向,面向区域及周边企业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办学特色,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有效整合行业企业、学校的资源,建设“技术与教育培训服务平台”、“职业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平台,广泛开展面向区域经济区乃至全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等相关鉴定工作,为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实施提供服务,培训鉴定量超越建设目标总人数。开展“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与实践技能型职工在岗成才培养新模式。
(六)为社会提供信息支持以及相关资源。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如图书、文献、网络等,但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封闭式的管理体系,上述资源只为学生提供,很少有面向公众开放的。而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资料相对较,少,即使是专业相关资料也为数不多。因此,高职院校应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敞开校园,包容社会。利用自身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支持服务,普及知识,接触社会,丰富生活,服务大众。
高职院校必须服务于社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完善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功能的同时,增强其社会服务的功能,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使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更加准确,特色更加鲜明,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