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7440 浏览:733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新课改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从这一点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

(一)理论意义

杜威曾说:“学校应该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这三种基本科学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学知识对于学校教学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人们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对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及各级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要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培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寻求帮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减少或避免各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为此,教师不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成为一名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的心理辅导员。

(二)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变革也相继而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给学生带来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问题通常是在心理成熟和人格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普遍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节。但是,由于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的复杂性,孩子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这时如得不到他人的疏导,极易产生情感偏差、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外界环境和内在心理交互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其中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发展水平是主导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成分,学校、社会与家庭在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占主要成分。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的文化经济背景、自然结构和教养方式都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如由于一些原因造成的家庭主要成员缺失,会使子女缺少爱的温暖,许多心理疾病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如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2.学校影响。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生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最近网上盛传的几起教师学生的案例,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因为这而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
3.社会影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确立,可塑性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学习、劳动和日常交往中的相应的道德关系,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

(二)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纷繁复杂,最为典型的体现在:意志力及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认知不成熟等方面。
1.意志力及自控力差。小学生的自制性、坚持性和自觉性等都处在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容易做出一些异常的行为,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如品德不良、多动症等。
2.情绪不稳定。小学生的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或是人际交往中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其严格要求,父亲偶尔来看他时总要带些玩具。一次,该生将父亲买的陀螺带到学校,课堂上玩起陀螺,被教师没收了。原本善良、性格温和的学生没有告诉妈妈,也没有向教师要回陀螺,却在玩具被收的日子里脾气暴躁,连作业也不愿完成。情绪多变、无常,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3.认知不成熟。由于小学生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容易导致片面的认知。

三、新课改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1.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理念,减轻学生的负担。当今由于名目繁多的学前班、培训班,使小学生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时间。小学生大都在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习,例如: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奖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努力,达到目标的快乐,达不到目标的痛苦,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减轻学习负担,应和学生的心理共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该从学科教学中发掘出与心理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如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理想的风筝》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进行实际的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像刘老师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是怎么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乐观、顽强执著是多么重要,领会心态决定一切,并让学生学出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3.家校配合,双管齐下。通过听课、观摩等面向家长的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向学生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家长携手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大家积极的活动并进行交流,相互启发,进而改变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行为和态度。另外,小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一些个性化的方面,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曾遇到一位父亲坐牢,母亲关心不够的学生。这个学生学习习惯差,自卑心理严重, 造句时,孩子这样写:“我不管做什么事情,总会做得一塌糊涂。”我让他寻找自己的优点重新写句子,他又写:“我不管唱什么歌,总会唱得很难听。”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联系孩子母亲,互相沟通,采取了倾听、鼓励、游戏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干预,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其素质的发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教学手法和方式上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责编 张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