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包容性包容性品质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然进展向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7577 浏览:220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及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须强化包容性教学追求,助推学生的个性保持与本色彰显,需客观审视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和实践育人、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偏离现象,着眼于更新观念、创新方式、改革评价等维度的努力,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路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明确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效。”基于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建构包容性教学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这是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应然不断强化研究和致力的重要课题。

一、价值向度:高校思政课包容性教学追求

包容性教学,是创新创造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可以理解为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和师生平等关系的尊重,突显学生的能动精神,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包容性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需求,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包容性教学品质的培育和功效发挥,这无论是对教学活动本身,还是对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合科学性的包容性教学助益学生基于个性保持的全面发展

个性的充分发展与保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尊重个性发展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包容性教学契合教育的科学规律,更加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多元诉求,改变了单纯灌输讲解的教师权威式教学,学生得以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拥有了更多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这样,在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授课教师科学的引领下,学生置身于包容性的教学氛围里,更易于融入到自己内心认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既受到了知识的熏陶,又使自我本色得以彰显,从而有利于实现基于个性保持的全面和谐发展。

2. 合规律性的包容性教学助益教学实效的显著增强

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属性。随着年龄、阅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大学生认识事物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体现出较大的自主性、创新性、多样性。一方面,只有充分了解和包容性地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安排,以期让更多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求及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只有更多地包容性借鉴与整合多种学科力量,强调思维、观点、理论与方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将各学科最新进展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才能为突破现有学科体系的体制机制壁垒提供动力源泉。61包容性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以及对教育规律的尊崇,它更易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等产生强烈的关注和肯认,学生的个体思维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效也会因而得到不断增强。

3.合目标性的包容性教学助益创新性人才的更好培养

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德才兼备人才的任务,这里的人才应该也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此人才培养的定位当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职责系统中的重要目标。包容性教学倍加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参与,以其对学生创造性的倡导和创新性的支持而致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学生在创新——失败——再创新的螺旋上升中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秉持包容性教学追求,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履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职责。

二、实然考量:高校思政课偏离包容性教学现象

高校思政课基于遵循素质教育的价值向度,必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包容性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助推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全面发展。然而,当我们审视考量思政课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存在着和素质教育视阈下创造性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向度不和谐的地方,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在包容性教学品质建构层面还需要在不少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偏离

在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地位,在他们的观念中,思政课是特殊政治功能的承载体,不应允许自由探讨与多元交流的存在,只能是教师板起面孔“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这门课程只能突出政治性,不宜强调包容性,在实际教学中更倾向于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原理概念,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追求僵化的知识储备标准,导致思政课失去了其应有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如此呆板、单调的教学当然只会禁锢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与释放,也会使得教学的实效性持续下降。
受到重集中教育、轻个性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把教材和大纲视为不能超越的条框,教学内容里缺失体现包容精神的学术探讨和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能力,不愿“海纳百川”般更多容纳其它学科的知识精华,不能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广泛性和差异性,也就不可能虑及众多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诉求。这样偏执一方“唯我独尊”式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学生更多地产生厌倦乃至抵触。

二、学生参与和实践育人的偏离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育主体的任何目标实现都离不开学生内在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的那样,“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出来、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3]34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需充分包容和挖掘学生的能动精神,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活学生反思、内省的“元动力”,使教学真正在教与学的多维活力互动和交流中达成教育目标。有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漠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能动参与的重要性,只是倾心于自己“独角戏”般滔滔不绝的灌输讲授,而对学生被动低效的学习情势置若罔闻,这样,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自然是事倍而功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经历10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发生在课堂外”。[4]12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深刻。不少思政课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在组织教学中却容易忽视实践育人的关键作用,惯于把思政课封闭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照本宣科地实施进行,而与鲜活的社会实践断裂隔绝。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思政课教学因其缺失对生活实践的包容,势必难以针对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自然难以展示课程应然的育人属性,这种情势诚如郑永廷教授所言:“不解决实际问题,仅仅陷于理论与概念的传授,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5]2”

三、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偏离

不少教师一直偏好于居高临下的单向度“满堂灌”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元多样与社会生活的多彩现状,不能实现教与学的合理对接,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成效低下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体现创造性和针对性,在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组织时,需充分尊重和包容学生的多元个性诉求,基于对新情势与时俱进的洞悉与把握,灵活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和接收规律的包容性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任何偏离学生需求与社会实际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评价中,不少学校和教师依然墨守应试教育的陈规,而缺少包容多元的创造性评价。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没有对其它学科资源的吸纳和对真切现实的必要拓展,也较少留有学生籍以展示个性观点的包容性空间,最后则仅仅把分数视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如此教学评价模式引导下,教师失去了创新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成了只能被动接受说教的机器,结果必然会引发教学的失序失效与学生创新创造的凌空蹈虚。

三、应然举措:高校思政课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包容性教学品质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贯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师生关系的独特融合与稳定表现,是共性教育与个性保持的和谐统

一、也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品质的培育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探究:

(一)着眼观念更新,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

教学观念对教学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方向引领作用,为了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和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开放、多样、互动、渗透的现代教学观念,在不断的教学观念更新中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
首先,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包容相统一的观念。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和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结合,在教学中,要承认现实的个人有丰富的个性发展和参与的需求,必须尊重、促进学生基于个性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坚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的观念。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助推“别人的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思政课教师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品质,激活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互动探索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正如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论述指出: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6]152
再次,坚持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转变的观念。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主动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按照教学包容性的要求,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使课程的编排设计和内容选取在兼容并蓄的凝炼与完善之中,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参与的需要[7]84。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

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其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上需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要寻求把各种声音和观点调解为单一的、一致的、统一的一种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能动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答问、反问、追问的思维冲突中获取真知、锤炼品性;其二,凝炼特色性的教案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教案的形成方面,“只要是贯穿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基本精神,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建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既有教师个性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多样性教案。”[8]按照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流派的观点,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师在教材的理解运用上,可以结合学术研究和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形成具有自身风貌的特色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又要尊重差异和创见,从而把教案内容演变为学生明辨方向的“指南针”、满足需要的“及时雨”和汲取营养的“信息库”。其三,形成“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应该成为真知探求、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虽然,不同的教师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专于推理辨析,有的精于情感熏陶,有的惯于问题引发等,但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充分尊重和包容学生积极参与的诉求,要依托“引导——探究”的教学过程,帮学生释疑解惑、助学生创新发展。

(三)强化实践育人,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在高等教育确立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新形势下,实践育人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9]思政课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只有在肥沃的实践土壤中才能绽放成效提升的花朵、结出人才培养的硕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育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基于此,思政课教学设计既要能够把实践内容引入课堂,也要能够把课堂拓展和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彰显真理的巨大力量,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培育包容性教学品质

“教育的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1]13为了更好地养成包容性教学品质,需要纠正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显著工具理性主义倾向,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当下的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
第一、多元的评价内容。对学生不宜有过多的机械记忆内容考查,要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纳入评价视野。
第二、多样的评价形式。考试评价应该体现科学、多样的要求,既不能随意放弃卷面考核的传统评价方式,也要努力寻求其它的创新评价路径,需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等。
第三、多维的评价标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独特意蕴,既要有以课程为参考的统一知识检测标准,又要有以学生纵向发展为参考的个人能力养成标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多方的评价主体。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体现包容性特征,要保护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品质,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可以是专家、同行、学生多方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活动。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为了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责任,凝聚智慧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努力为学生生命意义的实现以及多样化的创造性人才培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养营造必要空间、提供基础环境,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抱负,有强烈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校和教师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需要基于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效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构筑包容性彰显的教学品质,从而焕发思政课应有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4-21.
邓建平.运用多学科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
[3]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5]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6]潘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杨军.论高校“个性化教学”工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J].教育探索,2007,(9).
[8]燕爽.论思想政治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0-10-17.
[9].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7-2.
[10]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11].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2011—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包容性发展视野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AHSK11-12D22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学生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包容性学生工作研究”(LX2012Y1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