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有多远科学离我们有多远网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6082 浏览:707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由此可见,大自然是生态环境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感知生命中多样性,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各种探究对象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以此引发幼儿积极的体验心理,让幼儿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乃至天马行空般的联想。这样的体验不仅尊重了幼儿的个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验”过程具备了发现和创造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体验式环境培养求知欲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我们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带进幼儿园。
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所蕴涵的知识是无限的,让幼儿接触、观察自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例如,春天我们利用散步的时机,带幼儿走进自然,跟幼儿一起捕捉蝴蝶、瓢虫、蝈蝈等昆虫。幼儿把捕捉到的昆虫进行了喂养。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种感知,通过听、看、尝、闻、触摸,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而且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真实感受,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体验式材料激发探索欲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要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要适合幼儿发展,并考虑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开始是随意穿,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由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在“区域活动”活动中,我们首要任务是进行多渠道的收集材料,为活动准备充足的材料。根据科学的领域活动安排和计划,我们先要确定在哪个阶段所需什么样的材料,然后进行思考,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搜集得到,能搜集多少。确定好材料这一情况后,我们要想一想这些材料如何出示,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让幼儿一下子对这些材料着迷,并能指导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变换花样玩材料。
例如,我们收集了一些镜子投放在益智区,在开始几次的区域活动时指导幼儿拿着镜子照照看一看。幼儿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于是有的幼儿挤眉、伸舌、做鬼脸。接着,我们指导引导幼儿去发现镜子里有别人。然后,我们再次提高,提供幼儿半张图片,根据教师指导的实验,让幼儿发现镜子可以把半张图片变成一整张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太阳底下照镜子,看到墙上镜子照出的“光斑”。在这活动中,幼儿在操作、摆弄镜子的过程中也尝试着发现了许多的奥妙所在。

三、体验式关注抓住兴趣点

(一)兴趣引向体验之旅

兴趣是驱使幼儿自发学习最大的动力。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多是自发的、外在的,而且也是短暂的,易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作为科学素质中的兴趣则应该是自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这才能促进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感知和主动的探索。我们注重以幼儿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饲养活动。
看到隔壁班的小朋友在自然角观察蚕宝宝,我们的孩子很是羡慕,每天自由活动时间都会去瞧一瞧。“老师,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蚕宝宝吃的是什么呀?”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了,可见孩子们对蚕宝宝有兴趣了,都在很细心地观察。鉴于此,我想何不自己班级也来饲养蚕宝宝呢。就这样,我们班很快来了一批新客人——“蚕卵”。
我先向孩子介绍了“蚕卵”,他们眼睛里都充满了好奇。“老师,蚕宝宝什么时候出来呢?”“老师,蚕宝宝怎么出来呢?”带着各种疑问,大家静候着“奇迹”的发生。
饲养活动强调真实和体验,因此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去关注和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如当幼儿对蚕宝宝产生浓厚兴趣后,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蚕宝宝外形的表面知识,还会自然而然地生成“蚕宝宝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推动幼儿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二)发现满足体验之心

有观察就会有发现。一段时间下来,蚕宝宝已经有1厘米长了。几个孩子在自然角正聚精会神地观察蚕宝宝,并给它们喂着新鲜的桑叶。“怎么这条蚕宝宝一动都不动了呢?”沈宇昂发现了问题:“是啊,会不会死了?”迮昱衡说,并且用小手指点了一下蚕宝宝,蚕宝宝微微一动,他们才叹了口气:“哦,没有,吓死我了。”“你们看,它上面的皮肤怎么变成了,还皱巴巴的。”安安也发现了问题,同旁边的蚕宝宝相比确实如此,蚕宝宝不仅表面黄黄的、皱皱的,而且还小了很多。这时沈宇昂拨开已风干的桑叶,大喊起来:“皮,皮,蚕宝宝蜕皮了,它要长大。”“哦,这是蜕皮吧。”很多孩子都拥过来了。“在《蚕的一生》中,老师不是说过吗,蚕宝宝一生要蜕4次皮。”“对,蜕皮时的蚕宝宝就变成这样了。”……孩子们还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说。下午睡觉起床了,几个孩子又跑去观察蚕宝宝了,他们发现了刚才的那条蚕宝宝已经变白了,变胖了,旁边还有它蜕下的皮。
蚕宝宝蜕皮的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用他们稚嫩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发现,并讨论着。观察中,孩子们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给予完美的解答。活动《蚕的一生》中教师介绍的知识都是静止的,而幼儿从真正的养蚕体验中学习观察到的知识是动态的,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实际的操作体验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更有利于孩子对科学的探究。

(三)收获感受体验之乐

通过饲养蚕宝宝,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自然萌发了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与热爱之情。在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便是对知识的验证和提升,这个过程主要就是知识的汇总与交流。
转眼蚕宝宝已经有一指大了,“开花结果”日子即将到了,孩子们天天盼望着蚕宝宝“上山”。“蚕宝宝怎么了,为什么爬到了墙上?”“蚕宝宝的身体变透明了。”……孩子们又在讲述着自己的发现。“看,有丝有丝。”孩子兴奋地蹦起来了,这会蚕宝宝真的要做茧了。“那蚕宝宝的茧子结在哪里呢?”孩子们提出了疑问,于是我们一起探讨,准备给蚕宝宝安一个家,让它安安心心在里面作茧。孩子们找来了个纸盒子,将盒子的盖子剪掉,里面分成格子,这样有蚕宝宝要“上山”了,就把它放在其中一个格子里。就这样,一个个蚕宝宝都结茧了。
教师让幼儿自己来采茧子,体验成功收获的快乐。整个养蚕活动期间他们都参与了不断地探究、反复地思考,所以思维相当活跃。其中遇到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询问身边有经验的奶奶,共同解决,得出结论,也使孩子们明白了,蚕一生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激荡起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和热情。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应让幼儿感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