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文化建设深思结论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20286 浏览:861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农村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职业教育
1002-7661(2013)23-022-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搞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从新农村文化建没的角度,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致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缺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1、文化建设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于农村文化品味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与国家的重视,农村社会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当代农村社会的农民文化生活中,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文化尚未形成。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看电视、打牌等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农民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由于现在正缺乏对农村文化的正确的引导,一些内容低俗和劣质的文化乘虚而入,导致现在农村仍存在有大量的封建迷信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有大量的农民仍然相信算命看相、烧香求神拜佛,以至于造成农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设施落后

农村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先决条件。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农村许多文化机构无法运转, 有的陷入瘫痪状态。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实现。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和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主要表现在队伍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是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规范,主要是由于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大多数是人员,他们长期忙于乡镇其他社会事务,文化不专,工作盲目,疲于应付,真正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并且农村干部经常得不到培训,知识更新较慢,难以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从而导致工作方式落后,观念陈旧,难以担当组织引导农村文化发展的重任。同时基层文化干部工资待遇低,专业职称工资得不到兑现,人心浮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文化建设队伍不够稳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发展”或“文化繁荣”,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这20个字里头都从不同的侧面蕴含了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为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和农村共同的来发展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
“生活宽裕”应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内在统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求新、求美、求乐、求知”日益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新时尚。不少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已经改变了“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开始享受着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我国广大农村已基本上摆脱了贫困,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然而,物质生活上脱贫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依然匮乏者也还是存在,只有实现物质生活上的丰衣足食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丰富多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我国农村的富裕程度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富裕程度并不等同于文明程度。只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才能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
“村容整洁”不仅是指村庄建设布局上的合理、管理上的有序,而且包括村民的居住环境清洁卫生、优美协调。村容村貌、乡村建筑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要想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并把文化馆舍摘自: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所等文化设施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整治村庄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建设美好家园。 “管理”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利或方式,是与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的发展既可以培育农民的意识,也可以促进农民对管理的追求。总之,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目标要求之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1、普及科学技术,提倡科学精神

要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把对农民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使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农民内在信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传统落后的观念,逐步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没需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传播,使广大农村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用科学的手段来发家致富。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首先,要贯彻落实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其次,城市文化、教育、科技、广播电视等部门要继续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实施各种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普及科技,建立广播电视网,送戏送电影下乡,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是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当前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调动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稳定和发展一支专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再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文化工作先进经验,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不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村文化建设的意见[J].小城镇建设,2006(2):11.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9.
[3] 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