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有效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17358 浏览:734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618jyw.com
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说,在语文课堂这一师生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学生提出不同的感受、见解。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创造性解读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独树一帜,这无疑对培养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敏锐、语感丰润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解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每位身处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的道路上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不仅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潜心钻研文本,读出文本背后蕴涵着的层层深意,更需要在课堂这样一个处处充满意外的现场中充分地关注学生,用足够的教学机智去捕捉那瞬间迸发的灵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孰是孰非”中凸显目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各抒己见。作为首席的教师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与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那些反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褒贬,高度明确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在“尊重学生”的倡导下讳疾忌医,否则只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与开拓视野、深化认识、陶冶情操的康庄大道渐行渐远。
四年级的孩子读了《皇帝的新装》后,一位老师问学生:“在文中,你最欣赏的人是谁?”一位小女孩举手说:“我最欣赏那个小男孩,因为只有他敢说真话。”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最欣赏那两个骗子,他们那么聪明,知道大家都不肯说真话,想这样的办法挣到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扑闪着大眼睛等待老师的称道。这位老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孩子们,这两个骗子用他们的聪明给皇帝做新衣,天真的孩子说出实话后,大家心里会怎么想?”孩子们稍稍思考后,说:“原来真的什么都没有。”“的确是骗子。”“竟敢欺君,看我怎么收拾他。”……老师接着说:“骗人的聪明真是不堪一击,最后会被人们看破、痛恨,那你说,这样的人你还喜欢吗?”“不会!”……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观点产生偏差的时候,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加以引导。我觉得这一过程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对学生一个错误认识的纠正,其意义更在于: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语文课应有的基本功能。

二、在“孰优孰劣”中寻求突破

肖川先生在《我的教学主张》中提出的第六大主张是“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知识的量。”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元化,关键的是学生感悟的层次、表达的好坏、问题提出的优劣。
两位老师执教《棉花姑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第一位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读这句话时声音应该怎么样?速度应该怎么样?学生讨论、练习之后均能大声快速地读好这句话,并且知道棉花姑娘心情着急。第二位老师引导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如果你是棉花姑娘,身上有病,你会觉得怎样?”生:“我想让医生来治病。”师:“是啊,你会‘盼’望医生来治病。”师:“那就就大声地盼望着读。”学生读了以后,老师又继续问:“除了大声说以外,棉花姑娘还会怎么说?”生1:“难过地说。”(齐读)生2:“很着急地说。”(女生读)生3:“哭着说。”(男生读)师小结:“难过地说、着急地说、哭着说,正好说明了棉花姑娘十分盼望医生来捉虫。”
赞科夫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班级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谈话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反过来说,只有学生把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都展露在课堂中进行碰撞,才能使感悟和思维表达更加优化。显然,上例中的第二位老师做到了用巧妙的提问,为学生创设了与棉花姑娘推心置腹的谈话氛围,不露声色地引领孩子们在设身处地的感悟中进行文本的创造性解读。那么在课堂现场中,我们怎样抓住那些稍纵即逝有价值的问题呢?笔者以为能开启学生有效思维的问题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有较大的覆盖面。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想象、感悟的空间,使思维具有广度。2.有较强的穿透力。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度。3.有较高的探究性。避免那些简单的情节重复的提问。

4.有一定的趣味性。保证孩子们乐于探究的积极性。

三、在“孰主孰次”中体现价值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重情趣、重感悟、重体验。因此,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映,我们在评价中除了要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的同时,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因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分清主次,强化文本的主流目标,体现文本的价值。
对话文本,我们鼓励个性化的声音,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巧妙启发,使文本的主流目标始终处在其应有的地位,切不可在精彩纷呈的课堂现场中丢失了文本解读的根本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着孩子们反复地与语言文字进行品评、玩味和纠缠,在不断的比照和诠释中为学生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引领。
(作者单位:江苏省五汛实验小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