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难点巧借图表探究试述化解教学难点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6818 浏览:228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所倡导的以“纲要信号”为核心的图表教学法,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其实践效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沙塔洛夫的图表教学法借助于各种文字、图表、数字等信号,运用勾、画、连点、箭头、表格的手法,简要地解析了知识的疑难点,具有简明扼要、直观形象、重点突出、内涵丰富等特点,于提高学生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化大有裨益。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教学,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图表进行教学重、难点的探究。

一、、环环紧扣,按图索骥

图表教学法要因题而设,使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思路一目了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可让学生借助图表细心领会教师的解题思路,有条不紊地整合新旧知识,作为开启历史思维的钥匙,从而提升运用图像语言认识相关历史现象、事实、规律的能力。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集合性图表教学法对问题进行了探究,环环紧扣、按图索骥,顺利地解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为何选择‘一边倒’”的原因。
【探究一】十字路口的中国——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提示:从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等因素着手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两极格局成为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刚诞生的新中国对外关系面对着四种道路的抉择。(见图1)这考验着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
选择一: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领导人首先放弃的是四条道路中的第①条路——半殖民地外交道路。因为第①条道路是跪着的半殖民的屈辱外交老路,一旦选择走这条路,就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换汤不换药”,将继续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继续沦为“洋人的朝廷”。显然,那是一条不独立不平等的老路,也违背了近代有志之士和革命大众反侵略、求的振兴民族的人生追求,必须放弃。
选择二:“附美”之路
放弃了半殖民地外交道路,新中国的外交应淘汰的第二条道路是哪条道路?是第②条——“附美”之路,即放弃依靠美国,不与美国结为盟友关系。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而新中国是新主义人民的国家,所走道路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截然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时,美国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采取孤立敌视的态度,即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选择三:中间道路
剩下的两条道路中,我们走不“联苏”也不“附美”的中间道路,两个大国都不得罪,行不行?不行!对新中国——一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的“新生婴儿”而言,无法扶墙走路,没有大人牵手,天生能力欠缺,后天实力不足。在冷战格局背景下,“树欲静而风不止”,新中国权衡利弊,深感我行我素的中间道路③行不通,因为你想两个大国都不得罪,不惹人家,人家却会惹你。即使选择走中间路线,既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的霸权主义封锁政策,又不可能换来苏联的倾情援助。正如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选择四:“联苏”之路
这是剩下的最后一条道路——④联苏。这可行不可行?众所周知,“新生婴儿”学走路没有不靠大人牵或不扶墙的经历,于是,新中国领导人智慧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历史的必然,维护了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何谓“一边倒”?“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后来尽管 “一边倒”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就当时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而言,仍然是最佳选择。

二、连类比物,见微知著

历史是变化中的历史,历史的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透过变化,发现历史表象背后深层次不变的本质和变的规律。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此,图表比较教学法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能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化为具体,见微知著。教师课前设计的比较型图表,要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选取几个空格填入相应的内容,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号入座、正确填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基于此,对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的关键词“基本准则”“标志成熟”的解读和把握,可用比较型图表来予以达成。
【探究二】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维拓展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是因为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开创性,表明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和平友好交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国际意义,笔者以表格图示形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国际关系旧秩序的表现来个PK(见图2)。通过一一对应比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另外,历史发展也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表明它的提出既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健康和谐地发展。
思维拓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问题比较难回答,教师可设计出一个对称性的表格(见图3),留出几个空格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填充,并思考相关问题。
填空参及思考:①对应新时期的不结盟,新中国初期我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显然是“一边倒”的结盟外交关系;②针对新中国初期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较浓,对应新时期意识形态渐趋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国家利益至上;③针对建国初期的阶级革命外交,对应新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外交、合作外交;④针对新时期全国工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对应的新中国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重视国防安全建设;⑤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新中国初期采取的外交是封闭半封闭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围与新发展,新时期我国则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见微知著:通过对新中国初期与新时期两个时期外交思想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理念在不断与时俱进,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的转折点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些外交理念中最先发生的也是最关键的转变,表现为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意识到国家利益既是外交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又是外交的归属和魂魄,即注重国家利益至上,将外交的首要目标调整为服务于新时期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柳暗花明,探赜索隐

图表教学设计要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深意,精心设疑,并通过富于情趣的视图设计,以图象与表格彼此交融渗透的形式,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和寻求问题解答的好奇心、迫切性和求知欲,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点,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事件中探赜索隐。因此,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言部分时,可围绕周恩来所讲的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与新中国初期“站着外交”取得辉煌成绩形成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思考、探究“弱国无外交”果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吗?
【探究问题三】 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一再证明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取得柳暗花明的辉煌成就,试举例证明。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有哪些促进新中国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举措?(见图4,提示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因素)
对比理解一: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导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近代中国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对比理解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以超凡的智慧定大政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个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破孤立封锁(与苏联等17国建交)、创外交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入世界舞台(日内瓦会议)、展大国雄姿(万隆会议),终于迎来蓝天白云艳阳天。
探赜索隐: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和而不同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中国百废待新,国力不强,但外交依然取得辉煌的成就,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一贯定律。其促进新中国外交实现重大转变的原因有:新中国的外交是站着的外交,政治上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执政党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等政治家展现出杰出的外交智慧。
总之,解决难题,设计图文并重的图表,将抽象的、复杂的信息具体化、直观化,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辅助功效。但凡事总有个度,过犹不及,因为教学中的图表只是一种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是否新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析问题有用、有效,以切实达成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