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引导有效对话,个性引导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6031 浏览:697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哲学家马丁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用之观照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本然关系都应该体现为“我—你”的关系,它大大拓宽了学习的渠道,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主动,也更充满了与“你”对话的渴望。他们渴望与教师在平等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境界的提升,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
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对话的通道被阻塞了。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给失落了。这样的教学使本应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得面目狰狞,令人生厌。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可言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

一、让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平等中进行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1.尊重——对话存在的前提。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交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与学生平等沟通,相互敞开、接纳、分享。
还记得上《小鱼的梦》一课,我让学生想象“小鱼会做个怎样的梦?”要是放在以往旧课程上,学生肯定回答得中规中矩,但在现在课堂上,班里的同学很活跃:小鱼梦到月球上玩;小鱼到了外太空,与外星人一起玩……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富有个性的对话,师生平等的对话,激活思维的对话,生命的对话,也是真正“研究”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 倾听——对话发展的阶梯。教师要学会“屈尊”、“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
3.点拨——对话提升的摇篮。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如,在教学《太阳》中“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一句时,我先出示CAI课件,请学生观察太阳是怎样从水里出来的。演示并观察完毕后,学生1说:“太阳是从水里升出来的。”学生2踮起脚,说:“太阳是从水里冒出来的。”我马上肯定:“冒字用得好,与众不同。”学生3跳一下,说:“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我称赞他会读书,会运用。学生4蹲下又站起来,说:“我认为太阳是从水里长出来的。”我表扬这个孩子会观察、会想像,有爱心,把太阳当成和我们人一样的朋友。到此学生用了“开、冒、跳、长”四个动词来说明太阳的升起,生动而充满童趣,正想进入读书环节时,思维活跃的黄思豪却不请自己站起来,说:“蔡老师,太阳不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而是转出来的。”我一愣,然后马上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从一本书上看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说完后,我马上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真棒!会读书的孩子就是不一般。”当然,学生不可能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道理说清楚,而其他学生也一脸的疑问。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是不是书上写错了?”我没有表态,而是让学生把课文改一改:“大海上,太阳是转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转出的……”以此类推。改完后,我让女同学读修改后的课文,学读课文原文,然后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你喜欢原文还是修改后的课文,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同学说:“修改后太没意思了,一直都在重复转出来,我才不想学这样的课文呢。”有学生说:“我喜欢原文,因为我觉得平时我看到的太阳就是书上讲的那样出来的,我觉得原文没有错。”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太阳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它也爱蹦爱跳,还爱睡懒觉所以我喜欢原文。”另一个学生说:“我也觉得原文每句话读起来好顺口哦,我很想多读几遍。”我惊讶学生的讨论,没想到一个学生“出格”的答案,竟能牵扯出如此广阔的语文天地。随后,我让学生下来后再问家长,再和家长一起去翻翻资料,讨论讨论,明天再谈想法,再下结论。……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多元解读,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把学生当作学生,始终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1. 情感共鸣点——让学生尽情地读。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悟。通过尽情地读书,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
如在《三月桃花水》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尽情地读书,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通过充分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喜欢的原因;在“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问题时,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在镜子里看到了细雨、鲜花、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引导争鸣,让思维在碰撞中生花。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精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在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学生在不经意间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诗中的“花”到底是什么花?教师引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出一个又一个话题:(1)诗中的“花”可能是什么花? (2)这种花在诗中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为什么作者要独自寻花? ……
通过一次又一次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把学生对言语意义的探寻推向深入。这样的争鸣,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引发“头脑风暴”,实现教学的增值效应。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灵性,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个人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绽放出生命的灵光。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