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5054 浏览:1596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创建高效课堂,这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式、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数学能力
1002-7661(2013)29-113-02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改革创新,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只有在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就课堂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需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心理活动范畴,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它表现为好奇心、爱好等复杂心理活动形式。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而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学习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兴趣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由兴趣,经乐趣,到志趣,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应按照兴趣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结合数学的特点和教材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分析教材中的新奇因素,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也就是应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时还理解不了的有趣事物,展现越多,学生的惊讶越鲜明。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生对学习就逐渐有了兴趣。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把知识视为理所当然,不去考虑由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对称美欣赏、表象创造、联想变化等方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通过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总结,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
自主是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应把学生视为主体,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发问、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并及时指导纠正学生“不当”为“探究”,促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的学习方法,共同得到结论。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通过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进行知识迁移,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使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教学,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新颖的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检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发散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开放型题主要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等,其特征是命题的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因而解题的策略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层次性、问题性及探索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和肯定,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解决中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注意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即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心理学上的气质概念与人们日常对气质的理解是有区别的。通常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的风格、气度或某种职业所具有的非凡特点,而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但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生活、教育以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对气质都会产生影响。前苏联研究中小学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实际生活与数学的关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隐藏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使学生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敢于质疑问难,挑战疑难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数学素质教学中,要想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规律,分析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改变教与学的理念,创建具有创造性的教和学的课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孙诘人.创新人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刘卫平.创新思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郭享杰.思维的拓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武长春,张 寰.科学创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