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整合化整为散与整合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3828 浏览:1572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必修与选修是语文课程的双翼,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其中选修课是创新含量最高、改革力度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的系统工程。它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除了保证必修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外,也致力于灵活处理选修课:对已经形成专题整合形式的“文化论著研读”选修教材,采用化整为散的策略;对其它选修教材则打破原有单元的限制,再进行宏观架构,运用专题整合教学的策略。

一、化整为散,潜移默化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化论著研读”选修教材提出“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粤教版“文化论著研读” 系列有《论语》选读和《先秦诸子名著选读》,都是国学精粹,那些深刻、精辟的见解能给学生的人生树立心灵坐标。而且这两本教材已经是专题整合,其中《论语》选读分弟子问仁、立身处世等专题,《先秦诸子名著选读》分儒家、道家等专题,我们可以化整为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以往我们在高二才选修《论语》选读,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尚浅,碰到较多文字上的障碍,整堂课讲解《论语》的话,学生会觉得枯燥单调,而且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学生未能透彻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文化论著研读”选修备受冷落。后来我们调整为在高一下学期将《论语》选读作为课前演讲内容,按学号进行,每天一则,有疑即解,当天背诵,即日消化,每个同学都将《论语》读懂。这样化整为散,每天与《论语》同行,潜移默化,细水长流,丰富积淀,学生自然形成了自主阅读和感悟的好习惯。老师可根据进度,在影视课给学生播放《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我们在高二上学期把《先秦诸子名著选读》作为课前演讲内容。先列表让学生从这11位文化名人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选三个志愿,然后按照所报人数再作调整,组成11个研究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演讲。
以上的演讲形式要求每位同学先解释语句的意思,再联系自身、历史和社会生活作点评,而且都要做课件,演讲稿写在班级的演讲集上。其他同学都要做笔记,最后老师点评和指导。有疑问的可课后在演讲集上进一步作探讨。这已经成为良好的治学习惯,成为师生自觉的教学行为。这种散点式的选修方式可以真正让学生多积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如果用省教研室王土荣老师所说的选修课用自助餐式教学的话,我们把选修教材化整为散,就像任何用餐方式都少不了的一杯水,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对此学生是不会厌倦的,反而津津有味。一学期下来就可以把该门选修学分拿到。更重要的是文化论著选读使学生提高了文言文翻译水平、理解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正能量,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增强文化意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通过对“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同学们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睿智,在写作中立意更深刻,论据更充分有力,改变了下笔无言的尴尬局面,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整合教学,宏观架构

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容量更大,要求更高,专题意识更强。所以本科组除了强调经典篇目要精讲外,一直致力于专题式整合教学研究,打破教材的单元设置,深度开发和链接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改造,宏观架构,形成一系列整体有序的专题。整合教学致力于拓展、提高与探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效迁移,起点更高,眼界更宽,领悟更深,从而深化认识,改善思维,提升能力。

1.将必修与选修进行整合。

必修课和选修课不是割裂的,而是衔接自然和谐、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选修课的开设,明显是必修课的延伸、发展与提高”。必修与选修既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有时可将必修与选修进行整合,前后勾连,综合思考,以微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必修教材的诗词都是以某位诗人零散作品的形式出现,显得支离破碎,学生缺乏系统的了解。有些是在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大文豪,有着穿透时空的精神和智慧,我们不能只让学生肤浅了解,而是让学生深入其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挖掘其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获得对人物的整体认识。必修2的《前赤壁赋》、必修3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修1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选修2的《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作品,再补充这一时期的其它作品以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等文章,可聚焦式整合成“从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看其艺术人生”。如果高一课时允许,可在高一进行这个专题教学;如果高一课时紧张,可精讲《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到高二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头,再进行这个专题教学。我们把必修3《蜀道难》与选修1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丁都护歌》《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再补充《将进酒》《月下独酌》等不同时期的作品整合成“入世与出世——一代诗仙李白”。学生通过这个主题,真切地感受到李白既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有蔑视权贵的精神,入世与出世集于一身。还有必修3《声声慢·寻寻觅觅》和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再补充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可整合成“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整合,前后勾连,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文学家的了解不再符号化,而是对其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和文学成就有了宏观,还原那些有血有肉的伟大形象,呈现鲜活的人生经历,真切而深入地走进人物的世界,从而在脑海留下深刻的立体形象,启迪人生。

2.将同一选修本内的课文进行整合。

选修是必修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老师应将同一选修本内的课文进行链接和整合,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既让学生走进重要作家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文情怀,又根据考点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鉴赏水平。
对《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可自考论文www.618jyw.com
先用一线串珠法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有整体认知,然后分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家专题,例如李白专题、杜甫专题等,再按诗歌类型进行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的形式重新整合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酬赠诗和思乡诗,用意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这些考点贯穿这些专题。例如将《王维诗四首》中的《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与《山水田园诗四首》整合,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山水田园诗这一题材的内容,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提高鉴赏水平。

这样按人物专题和作品专题进行整合,学生既可以简明扼要地全面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又可以系统地了解代表作家的杰出成就,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对唐诗的理性认识,实现真正的唐诗之旅。

3.将选修与校本教材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必修与选修教材而言,校本教材扮演着辅助和补充的角色。但是校本教材有其优势,就是取长补短,全面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用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融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加强每门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更符合学生实际。
我校一直致力于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发展观来研发校本课程,将选修与校本教材进行整合。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与校本教材《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指导与训练》整合,《唐宋散文选读》与校本教材《文言选粹》整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与《南中文摘》整合。将选修与校本教材进行整合,甚至能形成富有特色的新选修组合。例如我校的选修课“诗歌朗诵指导”和“播音与主持”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广播员、主持人和有较高朗诵水平的同学。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将选修与校本教材进行整合,创设更佳的选修学习平台,可以进一步拓宽文学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更理性、慎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促成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和精神品质。
有些老师在进行选修课程时患得患失,有“怕落下必要的知识点”这种思想顾虑。其实,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而且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领会新教改精神,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走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游刃有余地实现教学目标。期待方家指正,与同行一起切磋,寻找突围之路,为推动课改的深入发展尽绵薄之力。
李钻华,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