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法我“分才教法”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5510 浏览:190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小说《药》。在上课之前我做了两手准备。第一,我把课堂上将要提的问题分了几个类别,每一个类别都对应了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名学生);第二,对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做了一次微调,调整的依据是他们各自的学习理解能力,我把学习理解能力比较接近的学生分在了同一个小组内。
上课开始了,我先给学生们明确这篇小说的学习目标:第一,学习文章独特的双线结构;第二,分析把握各个人物形象;第三,领悟“药”的含义,并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然后我把归类的几组问题分别下发给各个学习小组,希望每个小组内部能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所给的问题。
A1、A2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上比较被动,思考问题比较慢,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所以我给了他们这样的问题:(1)小说主要讲了哪两家的故事?请简单复述。(2)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请罗列出来。(3)思考:“人血馒头”是治疗华小栓的良药吗,夏瑜的革命行动是疗救中国的良药吗?
B1、B2组学生学习比较勤奋努力,但不是特别聪明,有时只需老师的稍加点拨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我提供了这些问题:(1)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请写出发展变化的过程。(2)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划分为几个阶层?分别为哪几个?(3)小说以“药”为题,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C1、C2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高,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往往自己就能够解决老师所给的题目,于是我给他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又是如何串联情节的?(2)从小说中的各个人物身上,你能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吗?(3)作者鲁迅先生有没有指出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4)思考探究《药》的暗示艺术。
之所以对各个小组设计不同的问题,就是考虑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最终都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我又有意各安排了两组,这样就在这两组学生中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竞争,我相信有了竞争才会有更好的进步。
学习任务布置好了以后,学生们就进入了活动阶段。大家翻课文,找依据,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安安静静埋头苦思。大约二十分钟后,学生们讨论声没有了,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比较满意的神色。我想该是展示他们成果的时候了,也是分享他们喜悦的时候了。
于是我请每一个学习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人,来解答所给的问题。
A1小组代表首先就第一个问题发言,说:“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主要讲了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小栓得了病,要用一种叫‘人血馒头’的药才能治好,正好镇上杀了一个叫‘夏瑜’的革命党,于是华老栓用辛辛苦苦开茶馆得到的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到了‘人血馒头’。但结果华小栓还是没治好,死了。”A2小组的代表补充说:“结尾还应该讲到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一起去上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坟。”B1小组的同学站起来纠正道:“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把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交代清楚,这样的复述才是完整的,而且不会遗漏。开端应该是‘老栓买药’,发展是‘小栓吃药’,是‘茶客谈药’,结局是‘药无效,华大妈上坟’。”C2小组的发言人也站起来说:“我们小组讨论认为,这篇小说是以‘药’为线索来串联故事情节的,‘药’既是华家用来治病的,同时也是夏瑜的鲜血,所以像刚才B1小组同学所说的还不完整,应该把夏瑜的内容添上去,开端是‘夏瑜被杀’,发展是‘夏瑜的血被吃’,是‘夏瑜被谈论’,结局是‘夏四奶奶上坟’。”听了C2小组同学的发言,C1小组的同学当即表示了赞同,但其他几个小组的同学就有点不服气,有的固执己见说这不是“复述故事”而是“概括情节”,也有的仍然糊涂说“药作为华家的线索还好理解,但作为夏家的就不懂了”等等。
我听了学生们的回答和议论很高兴,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有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互动过程,虽然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有差别,但这是由于所给的问题本身所造成的。所以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小结说:“你们每个学习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我给每个小组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你们得到的结果也就存在了差异,但这些结果都是值得肯定的、正确的。”听了我的话,学生们才恍然大悟,都为自己能完成任务而感到高兴。
于是,学生们都热情高涨,纷纷发表对其他几个问题的思考结果,A2组的同学一下子就罗列出了小说中刻画的好几个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阿义、夏三爷、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等等;而B2组的同学也接着把小说中的人物分成了“革命者”“群众”“统治者”等类别,并且对“群众”中的人物也作了详细地分析与讨论,如华老栓与茶客的比较,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的比较等;C1的同学更是表达出“革命者的悲哀”“普通群众的愚昧麻木”“统治者的凶残”等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当然,对于“药”的含义同学们也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这节课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在小组内互相指导帮助,在竞争小组间互相探究争辩,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多,学到了明暗双线的行文构思,认识了夏瑜、华老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更加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
通过《药》这篇小说的教学,我认识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你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但针对的是什么程度的学生,你是需要认真反思的。不管怎么说,你每天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存在差异的学生,所以你必须以不同的方法、措施等来对待他们,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实现自己生命的生成,觉得有价值,觉得有意义。
我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小组又进行了微调。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小组中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使差异趋于平衡,但不可否认,长此以往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会对相对强的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导致强弱差距拉大的恶果。所以我就在一开始就把学习能力相对接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每一个成员之间就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备课也进行了认真的预设与反思,在“三单六环节”的总体框架下,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预设了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人魅力与价值的舞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