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教学语文,与法同行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4329 浏览:134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从小能将法制教育这颗种子播在学生的心里,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甚至开花结果。
然而,多年来法制教育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大责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能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多么成功的教学呀!这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
在教学中,我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固有的教学目标,让法制教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使学生初步掌握法制知识,自觉地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利用文本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最佳切入点,自然而然地将法制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教学《自选商场》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如果你到自选商场买东西,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时怎么办?相机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小熊住山洞》时,我先创设情境,接着设疑:小熊为什么住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为什么给小熊送来一束束鲜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应重点体会句子“夏天他们走进森林……秋天他们走进森林……冬天他们走进森林……小熊舍不得砍。”在相机点拨时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从小知道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足够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有利时机。如:教学《掌声》时待全文教学结束后,引导孩子们拓展思维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残疾人更需要关心与鼓励?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残疾人应该怎么办?残疾人和正常人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利?这时,老师可以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残疾人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1.抓住词语的讲解

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在学雷锋活动中,经常听到一个词:“拾金不昧”,于是,一天,我刚准备给一年级的孩子们授课,就有个男孩问:“老师,什么叫‘拾金不昧’?”我告诉他,“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我还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

2.抓住句子的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感人至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在教学时,我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学生明白: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损失,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3.抓住名篇佳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教学《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等这类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活动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切身感受。
1.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
通过活动,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比如,在学完《普罗米修斯》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2.充分利用学校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

教育
如:在交通安全主题班会上对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时,我设计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他可以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一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学生了解了许多的交通法规,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有益。

三、拓宽渠道,注重实效

1.在课后布置拓展性作业

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发现、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在写日记中渗透法制教育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向美。因此,引导孩子每天写日记不仅成为提高学生习作的法宝,而且还是他们受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别人改过。
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只要坚持不懈地意向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所写日记中,往往有对所见景致有所欠缺之处深深忧虑的,也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更有对战争的认识的,从而让法制知识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

3.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话题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某个话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需要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谈谈对“古迹遭破坏”问题的看法时,在学生观看完有关长城遭到破坏的报道后,我问道:“同学们,名胜古迹遭到这样严重的破坏,你想说什么呢?”于是,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古迹遭到破坏后的感受;有的说保护文物古迹的建议;有的说其他地方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的现象;有的说某个地方对文物古迹保护得好的做法和经
验。这时,我便抓住契机,向他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护法》。
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口语交际“学会自我保护”时,我积极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和灾难?应该如何应对?有的说可能会遇到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煤气、火灾……有的说可能会遇到人为灾害:受骗、抢劫、偷盗、交通事故……在师生交流的同时,我适当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也使其明白了未成年人怎样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自己。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每个老师从小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孩子们不但能健康、快乐、幸福地茁壮成长,将来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这真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啊!
(作者单位 贵州省龙里县水桥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