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10957 浏览:459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指导。现代社会是一场全球性的综合竞争,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同时,人类道德却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所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借助学科上风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开发学科资源的需要,也是提高德育艺术、实现道德内化效力的必由之路。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广泛的众多的德育因素,通过地理教学实施德育是可行的。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前道德阶段(1—2岁),这时儿童没有道德观念。第二,他律阶段(2—8岁),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定对错。第三,自律阶段(8—12岁),考虑到出错|教学论文范文|误者的动机去评定错误。第四,(11、12岁以后),把规则与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深层品质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熟悉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前世俗水平(0—9岁),分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阶段和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第二,世俗水平(9—15岁),分谋求允许的阶段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阶段。第三,后代|教育论文网|俗水平(16岁以后),分履行准则与遵法的阶段和以内在的道德理想信念判定是非的阶段。经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的道德判定主要处于第二水平,高中生大多处于第三水平第五阶段。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依据。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辨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使学生熟悉宇宙的物质性,自然界的规律性,矛盾的普遍性等。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国情、国策教育,领土教育,国防教育,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第三,地理道德教育。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生态道德。第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地理科学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以地理学家的事迹感动学生。第五,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利用蕴藏在地理学科中的美的事物、美的形式,以美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达到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第六,法制教育,提高学生遵纪遵法的自觉性。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可有以下几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寓德育于日常教学中;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中;积极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公道利用网上资源;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探索新的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学生乐于接受。【关键词】:地理教学道德教育渗透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英文摘要6-8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8-9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9-12(一)道德和品德9(二)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9-12(三)问卷调查12三、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12-24(一)辨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12-13(二)爱国主义教育13-19(三)地理道德教育19-21(四)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1-22(五)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22-24(六)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24四、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24-27注释、参考文献27-29附:问卷调查29-33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33-34致谢3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