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作文找回孩子真心编织作文灵魂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3853 浏览:58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写作,常听到很多语文教师或者父母这样要求孩子:写人的时候,一定要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这样人物才会显得生动!他们似乎觉得只有这样要求,学生的作文才能生动。可是最后,很多孩子的作文看上去都很美,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一点毛病都没有,可它就是打动不了你的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作文只顾着编写别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而一个孩子在快乐活动的时候,是很难周全地注意到别人的,他只好编造模仿。要不就是,孩子为了写好作文,只顾观察别人,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而成了生活的旁观者。无论哪种情况,作文都缺少了心,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心,这样作文自然就缺少了灵魂。时间久了,写事情的时候,孩子置身事外,习惯于编造模仿,在作文里面唱着高调,口是心非。对作文的模式化产生了厌倦,进而发展到不擅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写作文是一个强烈个性化的活动,是倾诉孩子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思想的过程。只要我们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发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就会找到生活中与孩子情感发生共鸣的基点,从而找回孩子的真心,织就作文的灵魂。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现得尤为灿烂。“我”是作文的灵魂,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然而我痛心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丢失了“我”,甚至使“我”产生畸变,由此导致了人和文的分离,使文章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一、编造作文

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我”,写作文就只能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变成了他们创作的“源泉”,熟练地抄袭拼凑,一篇篇与“我”无关的作文“诞生”了,进入了一个无真实情感交流的世界。
在这种作文中,“我”不见了,“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在这种编造作文中消失了,一旦丢失了“我”,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学生也陷入了迷糊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背叛了自己,走上编造作文的歧途。如在一篇习作中,一个学生这样描写长城:远远望去,万里长城好像柔软的飘带,飘逸在群山之间,真是迷人极了。句子是很优美,但他应该知道万里长城是雄伟的建筑呀,哪能是柔软的呢?问了才知道,他根本没去过长城,缺乏对长城的了解,也没有思考过,在作文中盲目抄袭好词佳句,写下了那样的“长城”。作文中丢失“我”,就失去了文章的生命和意义。
翻开学生的作文,不总有这样的现象吗?如:写我的爷爷去年死于癌症,家人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自己真想让时光倒流去享受爷爷的关爱,如果爷爷没死,我会用各种办法讨爷爷开心,让爷爷笑口常开。可实际上,孩子的爷爷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孩子也并不喜欢爷爷,还总和爷爷吵嘴斗气。后来文章被爸爸看到后严厉教训了孩子,可孩子的话却让人深思:“我看《优秀作文选》上是这么写的呀!”生活中的“我”在作文中不见了踪影,不是美化就是丑化,或是胡编和应付。这样的文章也只能是令人厌烦的废纸。冷静反思作文教学,如果我不是指定学生描写万里长城,而是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观,如,转自[星论文网]果不指定学生写《我的爷爷》,而是写自己喜欢的人或是印象最深的人,那么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吧!不难发现,命题作文丢失了“我”、压抑了“我”,于是思想滞钝了,鲜明的个性萎蔫了。我认为作文急需张扬个性,呼唤自“我”。

二、、戏弄作文

长期编造作文,必然产生从“我”的丢失到“我”的畸变,从编造到戏弄,也就是学生把机械抄袭看做是一种负担。“我”的畸变必然使“我”对作文持戏弄的态度,把抒发真性情的作文当成了随意涂抹的玩物。试想,现在有多少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呢?有多少是花费自己心思的雅作?相反多数变成了文字游戏。
例如: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爸爸》,一学生写成了《我的奶奶》,老师当即打了零分,并严肃批评他不认真审题,后经调查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妈妈早离异了,谁都不要孩子,他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为什么只能写爸爸却不能写奶奶,这不是在用刀子挑起孩子心灵的创伤吗?试想学生为了不得零分,也只能下有对策牺牲自“我”,所以“我”也就只好戏弄作文了。

三、人文合一

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都没有了意义。
大凡大作家的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都是作家自身的高尚品质和独有魅力通过文字显现出来,翻开名人佳作犹如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正如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思想高尚的人谈心。如鲁迅笔下的《一件小事》写“我”和人力车夫在对待一位有困难的老妇人迥然不同的态度,高度赞扬了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深刻剖析了“我”的自私心理,车夫的高大形象和“我”的渺小霎时形成鲜明对比。鲁迅先生这种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值得每一位读者学习,因此他的人格魅力也就通过文字久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有“我”而有了灵魂有了永恒的生命。
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那是孩子们的天空和最爱,但他们不愿写命题作文。原因何在?写周记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去写,命题作文却有很多条件和规定,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我还发现,周记中学生们的思想是坦露的、情感是清纯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几十个学生就有几十个“我”,无论是幽默的“我”、悲伤的“我”、自私的“我”、胸怀坦荡的“我”、知错就改的“我”、明知故犯的“我”……都会从文字中走出来和我对话说家常。周记为何有如此魅力,就因为“我”能在周记里自由翱翔,可以抒发“我”的真情实感,表达“我”的心声,“我”在那里可以获得“我”的心理满足,倾吐“我”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忧伤,抒写“我”的最爱和最恨。而命题作文让学生只能在思维限制中去“填充”,把“我”完全排斥,这怎么会有好文章出现呢!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正因为这样,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理应把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找回孩子的真心编织作文的灵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