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诗谈古诗教育功能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2812 浏览:1051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卷轶浩繁,那数以千万计、灿若繁星、恢弘壮丽的诗歌,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尤其是那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诗篇,受到了历史教育家的青睐,被推祟为育人的好教材。这些古诗题材广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情感浓烈,文质兼美,用她们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铸造民族灵魂再合适不过。

一、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功能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诗歌中的情感无疑是丰富的,这为我们的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也为启迪学生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提供了智慧宝库和心灵鸡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动心总会在我们的心灵和情感中留下些痕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赠汪伦》一往情深,真挚感人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送孟浩然之广陵》孑然远逝,凭栏目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亲情友情颂歌或深刻,或感伤,或浓郁,或隽永。
陆游《示儿》报国无门,饱含血泪的"故土未复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春望》悲切凄然,离恨别愁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林升《题临安邸》浮靡骄奢,忧愤慨然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百姓的悲悯,对时弊的鞭挞,对家国的情感,可见一斑。
李白《早发白帝城》清丽明快,空灵飞动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张继《枫桥夜泊》朦胧隽永,清愁摇曳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万里《小池》静谧安详,细腻婉约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情动而辞发"的生动写照,神奇变幻的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呈现着或壮美,或幽静,或浓艳,或清新的广阔视野。
《长歌行》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劝勉世人珍惜时光的意愿,《登鹳雀楼》中流露了要目光远大、不断进取的观念,《题西林壁》说明了身在事中往往不能了解事情真相的道理,这些古诗都让学生从童年的无忧无虑中开始接触人生,懂得了一些人生的真谛。
人文精神的培养之所以得益于诗歌,正是由于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也正是通过对诗歌中饱含情感的语言、形象等的审美接受来与自己达成共鸣,晕染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内涵趋向丰富、高尚,情感技能获得锤炼、强化,情感里获得积极有效的提升与拓展。在我们所处的缺乏诗意的时代,青少年更应该在诗赋的引领下,用人文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抗击精神荒芜带来的茫然。诗人们在吟诗作赋中寄托了自己的社会追求和美政理想,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人生的感悟,对大自然的欣赏与沉醉……这些诗赋包涵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于是,它们成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武器。真正成功的诗歌情感的领悟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怎样才会胸怀坦荡,不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进而陶冶情操、怡情益智。

二、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国的古诗最典型地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透射着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之光芒。"意美的感心;音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古诗中的审美教育起着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效应,尤其是在培养学生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教材选编的古诗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具有审美的因素,这些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它在美育中地位重要,优势明显。
景况美。韩愈以淡淡的笔墨渲染了《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朦胧恬静的美;杜甫的《绝句》一派春和景明、赏心悦目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描绘了亦远亦近却浑然一体的谐美画卷;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丽明媚的春光中柔美摇曳的丽影,轻快中却也含蓄。
情怡美。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孤寂旷远的清美景象中却也客愁自见;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冷的江畔雪景,孤傲寒江渔翁,清高却失意的抱负入景也入情;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托物言志,直抒情怀,坦荡磊落、洁身自好可见一斑。
哲思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虽是魂销黯黯的送别诗篇,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透出的生生不息却让离愁别绪也情调昂扬,潜藏哲韵;苏轼《题西林壁》中庐山以绵延逶迤,峰峦起伏的奇秀形象示美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含蓄蕴藉,思致渺远的哲理同样启人心智;王之涣《登鹳雀楼》气势恢宏,磅礴壮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和进取精神亦是涵养志趣佳作。
青少年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但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操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在美育中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且遵循美的规律去创造。

三、古诗教学中的想象教育功能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借助想象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想象是诗人的高智能心理活动,它能"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是"思理所行",无所不至的。
夸张、隐喻、跳脱的词句映像了无法赘述的情感。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落日穿林,景致幽深,美的妙不可言的空灵感中却也折射了忘情世事的幻灭之感。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那一尽得风流的"绿"自考论文www.618jyw.com
字,你可看见了归心似箭中带着的推行新政的强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和奔腾直泻,撼人心魄的感情一起直达我心的也必定是那千丈成雪的愁绪。
凝滞恒定的意象表达往往给了诗人一语道天机的可能。同样是丝柳,在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细,折尽春风杨柳烟。"中伤离怨别,叹惋惆怅;在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却生机盎然,轻快明朗;在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中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不同的语境,无尽的想象。
那寥寥数字的背后,突兀楔入的盘诘,为除弊事的嘲弄,闲静舒适的致幻,清浅即兴的咏叹,悲天悯人的揭批,风花雪月的滥觞,四顾茫然的探寻……当诗人不断借助作品表达自我时,他们已跃进到自觉虚构的艺术天地,借助幻想也就是想象来虚构一个假想的世界,在艺术上进行渲染点缀,并借助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以寄托个人的情感。"最高境界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想象是诗人和读者自由且独有的时空感,是属于诗及人的永恒的价值体现。我们一直可以受惠于他们的精神遗产,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在能动和释义的碰撞中给了青少年的心灵以共鸣的潜隐性原发力。
古典诗赋的国度,俯仰皆拾摄人的精神瑰宝,尽管我们可能仅仅处在断代华章的沟壑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的青少年诗赋教学无疑乘了千年华彩的东风。浮躁的年代,希望古诗教育的情感、审美、想象功能会为我们消解苦闷,容留美好,承载寄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