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用例说巧用地理实验提升教学品质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6846 浏览:215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具体探讨了如何设计地理实验,以及如何借此提升教学品质,并对此做了初步的反思。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品质;背斜;向斜;断层
1992-7711(2012)20-072-1
通常教师在教学“山地的形成”一节时,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再辅助一些褶皱、断层、火山的图片或与之相关的视频等等。学生听了之后印象并不深刻,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景观图片或视频。至于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等学生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无法理解。进而导致只能死记硬背,印象不深。本文以笔者在教学“山地的形成”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巧用地理实验提升教学品质。

1.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达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据统计,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的山脉就有9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山地中数以千计,无论是山峰的高度和数量都是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因此本节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欣赏我国的山脉美景导入新课,然后带领学生一路旅游完成本节内容。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是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因此旅游的线路依次是喜马拉雅山——华山——长白山。

2.教学重点、难点实践。

首先欣赏一下喜马拉雅山的美景,然后提出疑问“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过渡到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地理书作为实验器材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1:观察岩层的变化
(1)实验材料:地理书
(2)实验步骤:
第一步,放平地理书,表示岩层是水平的;
第二步,两手用力挤压地理书;
第三步,观察书页状态的变化。
(3)实验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难理解书页代表岩层,两只手给的力度就是内力作用。学生的结论显而易见,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二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三是岩层既有向上拱起也有向下弯曲形成褶曲。
这个实验充分地展示了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演示出了褶皱山的形成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即易于理解又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实验过后教师可以再辅助其他地区的褶皱山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起到进一步加深印象的作用。最后把特殊的类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进而提问“在内力的作用形成的地貌都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貌,那么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带领大家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2:观察背斜顶部、向斜槽部的受力情况
(1)实验材料:竹片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力挤压竹片使向上拱起,观察现象;
第二步,两手用力挤压竹片,使之向下弯曲,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竹片代表岩层,两只手给的力度代表内力作用。随着几声“啪”、“啪”的声响过后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很热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烈。有的学生说“哇,吓死我了!竹片断了,差点儿弹到我!”有的学生说“还好啊,我的形成了背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竹片断了,那么从物理的角度上看竹片在断的时候内部的受力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岩层受到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山后还要受到什么影响吗?这样又会形成什么地貌呢?学生再一次进入热烈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岩层受到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山后还要受到风吹雨打日晒等外力作用,而在背斜顶部又有张力,二者叠加在一起极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山谷。同理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教师带领学生回到中国地形图中,从喜马拉雅山向东北方向来到华山,先带领学生欣赏华山的美景,进而提出疑问“喜马拉雅山是褶皱山,但华山的形成与喜马拉雅山截然不同。那么华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带领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3:观察岩层的变化
(1)实验材料:粉笔代表岩层;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力挤压粉笔;观察现象;
第二步:用力挤压两个断裂粉笔;观察现象;
第三步:用力向两侧拉粉笔;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粉笔代表岩层,两只手的力度代表内力作用。粉笔代表的岩层没有竹片代表的岩层反应剧烈,在两步实验结束后学生的实验结论也出来。学生回答在第一步中用力挤压粉笔,观察到:首先粉笔发生断裂,其次断裂的粉笔沿着断裂面发生上下位移;在第二步中用力向两侧拉粉笔,观察到:首先粉笔发生断裂,其次断裂的粉笔随着拉力作用向两侧移动。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断层,根据实验中演示的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断层。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上述的实验现象反复地再实验进行再证实。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进而教师可以展示其他地区的断层山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地理实验来完成本节内容,首先地理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其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反复实践,进而得到能力的提升;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并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本节教学实践过程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同时也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