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课外语文活动课“课外功”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8266 浏览:321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引导确立目标、指导掌握方法、倡导自主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在开展语文活动课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实践;感悟
1992-7711(2012)20-088-1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的拓展与延伸,它的“根”深深地扎在“语文”这片沃土上,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目标。
在课堂中,我们也常常会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如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组织各类竞赛等。如何把这一本应是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开展的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地引进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呢?我在实践中感悟到“课堂之功,取决于课外”。因为我们开展语文活动课,看重的不是就某节课上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在一次次的语文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等。
如何指导学生练就“课外功”,实现语文活动课的目标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开展语文活动课中的一些实践感悟。

一、引导确立目标

有的方能放矢。要成功地开展语文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此次活动的目标。诚然,这一目标的确立并非是教师“一言堂”,我们鼓励也倡导在目标的确立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可行的活动目标。
例如,要在课堂上开展成语竞赛,学生往往会机械地去背词典,把目标局限于成语量的机械增多,应付竞赛。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语文活动课的特点,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开展成语竞赛,不是单纯而机械地搞一些成语的突击记忆,而是要真正地走进成语世界,可以读成语故事,了解其中的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历史背景、名人典故、生活轶事,感受到成语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找成语,用成语,提高自己理解成语、运用成语的能力。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下,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无需我再赘言。

二、指导掌握方法

目标是导向,指明了学生在活动中努力的方向;而方法则是帮助学生达成达成目标的“拐棍”。在活动过程中,好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拨开“迷雾”,少走弯路,找到通向目标的捷径,充满兴趣地主动探求,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加强方法的指导。

1.发现问题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个体探索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带着问题向书本、向他人请教。
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最崇拜的诗人”编册交流会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大问题,启发自己思考,搜集、整理相关的素材,做好交流准备。第一是围绕这个诗人,从他自身的几个方面进行编写,如生平、爱好、成就等。第二,可以从比较入手,就他的作诗风格,把他与同风格的或不同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把他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诗作进行比较,再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搜集、整理素材,编写交流的小册子,进行交流。

2.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在语文活动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积累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查找错别字”的语文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查找到的错别字进行原因上的归类分析,并配以实例说明。

三、倡导自主合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都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活动课因其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就应更好地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独特体验,实现自我发展。语文课外活动给了学生一个极其开放的空间,在他们的自我体验中,教师要有机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又由于在语文活动课的学习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多,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几个人的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完成。所以在语文活动课的指导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引导他们愿意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获得发展。
总之,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中,要扎扎实实地着力引导学生练好“课外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里有方法”,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