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政局晚明政局之我见学年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3477 浏览:581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迄明毅宗朱由检1644年亡国,明朝纪统二百余年,传世十有六帝。由太祖至宣宗朱瞻基(1636-1435)的近七十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年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创业守成之略,卓乎可观;典章文物之规,灿然大备。”但这个全盛的局面为时甚短,由英宗朱祁镇至穆宗朱载垕(hou,厚)(1436-1573)的中叶时期,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并起而日炽,亡国之种已播。此后历神宗、光宗、熹宗、毅宗四朝,“权或移于阉寺。无治人以行治法,既外衅而内讧;因灾氛以启寇氛,亦文衰而武弊,朝纲不振。”明朝由衰微而崩溃。
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卓然可称者惟有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五帝。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虽说后来孝宗(1488-1505)时“朝序清宁,民物康阜。”但在其前宪宗(1465-1487)成化年间,由于专信宦官汪直,国势衰败之兆开始呈现出来。其后武宗(1506-1521)在位十有六年,前期除掉宦官刘谨,并亲征边寇,大有澄清天下之意。但在其后期,“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自时厥后,政府日以权势相倾。或脂韦淟涊,持禄自固。”武宗沉溺于游乐,以致奸佞纷起,朝政大坏。其后世宗(1522-1566)在位四十五年,神宗(1573-1620)在位四十八年,是十六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也是最为昏庸的两位。明朝的败亡之局,实由二帝造成。

1.帝之昏、贪、暴、怠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但大礼议以来,士大夫直言相争,以至舆论纷纷,朝野纷乱。世宗情知其沽名吊誉,遂以怠于朝政相对抗。其后光宗、熹宗相沿成习,导致“政体怠弛,六曹罔修厥职。”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世宗威柄自操,对臣下以重典控御。明初创设锦衣卫,后设西厂东厂,掌兹司者“口衔天宪,威福在手”。谋杀刺探,忠良尽戮,“祸流中外,宗社几墟。”世宗刚愎自用,被严嵩等人愚弄,反而导致事权旁移。“于是赐阘冗废职之徒事败伏辜,而出力任事之臣亦中危法受戮,边臣不得自展布,而武备綍矣。”
世宗崇尚道教,大肆营建,且极为贪财,置“将疲于边,贼讧于内”的现实于不顾。明自中叶,诸帝皆好奢侈。英宗即位以来,“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奓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国家当承平殷阜之世,侈心易萌。近习乘之,糜费日广。”穆宗:“嗣位以来,传旨取银不下数十万,求珍异之宝,作鰲山之灯,服御器用,悉镂金雕玉。生财甚难,靡敝无纪。”神宗中期以来,大肆派出太监,采矿征税。“由是卑秩冗僚,下至市井黠桀,奋起言利。而珰使四出,毒流海内,民不聊生。”到其晚年,虽稍有收敛,但又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终于引起明末农民大起义。所以《明史》说:“府库未充,膏脂已竭,明室之亡,于是决矣。”

2.宦官专权,奸佞当道

太祖建国之初,借鉴前代,立祖训,不允内臣干政,违者论死。成祖行靖难之役,此法渐废。英宗之朝有王振,其后有刘谨、严嵩、魏忠贤为阉党首领,踵接相继。穆宗在位六载,“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熹宗在位虽仅七年,但魏忠贤的专权乱政却是明代宦官最猖獗的时期。时人作诗形容说:“熹宗之朝窃国柄,国事稠浊由诸阉。刊章告密满天下,劫火烈烈昆冈炎。”崇祯虽剪除魏党,但他性多狐疑,不久又起用宦官。在宪宗之前,本来有内阁可与宦官相抗衡。但宪宗后十余年几不视朝,宦官成为皇帝人,于是内阁渐渐依附宦官以自保。万历时,张居正厉行改革,亦不得不与冯保相勾结。朝局之中,以内阁与宦官相表里。于是“权归内竖,怀奸固宠之徒,依附结纳,祸流搢绅。”

3.内阁权轻,将相无才

“天下治乱,系于宰辅。”综观明代宰辅,其可称者,数人而已。明初罢置宰相,以其权分属六部,而帝为裁决。国初三杨柄政,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其后宦官与内阁相勾结,阁臣每以宦官为内援。内阁之权由重而轻,内阁之臣由贤而庸。虽有张居正起废振隳,“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但毕竟昙花一现。其后申时行等人,碌碌无为,而专事蒙蔽。
崇祯在位十七年,宰辅五十余人,而无一人有建树。其中,温体仁一意猜摩上旨,专事献媚,“导帝以刻深,治尚操切,由是接踵一迹。应熊刚很,至发险忮。国观阴鸷,一效体仁之所为,而国家之元气已索然殆尽矣。”国无相,亦无将:“始以温体仁之忌功而为首辅,继以杨嗣昌之庸懦而为总制,终以张缙彦之无谋而为本兵。可谓相有人乎?至如所用诸将,……皆爱生恶死、望风逃降者,将相如此,何以御外侮除内贼也。”

4.士风日下,空言无学

以宰辅为首的在朝士大夫不务实际,则上行下效,士人亦嚣嚣空言,才学不副实用。《明史·杨嗣昌传》说,因为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所以嗣昌得以才显。正所谓“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明代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自由发挥的空间,以至于学问空疏呆板。科举不过是作官的阶梯而已。
明代士风有一大弊端,即科试。科场取士,在前代已有门生与座主的关系,到了明代更成为上下攀缘的重要凭借:“尊之为举主,而以门生自居,筐篚问遗,终身不废。”自明初太祖时已有刘三吾“南北榜”案,此后科场案代代有之,迄于明亡,严重地破坏了社会风气和正常的官僚机制。士风的日下又使士人的操守变得“今不如古”:“即数十年之前,士犹以绳简自重者,论人亦首重名节,其有埽权贵之门,行枉邪之径者,必藏身晦迹,一为人所知,即终身弗齿。今也不然,上好谄誉,下轻廉隅,贿赂公行,夏畦成市。”而试图挽回士人道德的沦丧,正是文人结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叶以来,政治越来越黑暗,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其大端有:①民不聊生,只好奋起反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若自然灾害不断,又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则穷民无生计,止有从贼劫掠,冀缓须臾死亡矣。故贼之所至,争先启门,揖之以入,虽守令亦不能禁,而贼徒益盛,势益张,大乱由是成矣。”②贪污奢侈使政府财政危机严重,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制约,镇压起义则须经费,国库空虚则加重对人民的剥夺。问题得不到丝毫的解决,反而因为徭役过重而促使更多的农民失业,更多的士兵逃亡,并将他们推到起义的队伍中去。恶性循环使农民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而朝廷所面对的“内忧”也就越来越严重;③明朝的种种“内忧”和政治的种种不端给了满州人可乘之机。关外的满州统治者通过与明朝多年较量,已看清对方的各种弱点。满州的日益强大,使明朝的“外患”日益加剧;④内忧外患相互作用,两者之中,无一者可消除。然而有一者加剧,则另一者必随之加剧。当时张献忠等农民军骁勇善战,而明朝在内地的戌兵却“畏懦不能战”。若将与满州作战的军队调来镇压农民军,那么满州军队就势必进入关内。在军力产生困难的同时,是财政上的困难。
很显然,造成明朝内忧外患恶性循环的根源,主要还是明代中叶以来政治的黑暗。世宗在位四十五年,启此内忧外患之端,并令其滋长无虚日,初成亡国格局;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则亡国之局已定。到崇祯一朝,势难更改。说崇祯非亡国之君,则世宗与神宗必为亡国之君。《明史o熹宗说本纪》:“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正说明,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世宗、神宗的历史事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