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考帮助“中等生”决胜高考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5376 浏览:16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考是每一位考生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考生的前途有着举足轻重的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作用。许多中等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坦然面对。高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比拼、一次选择人生的考试,更是一场心理和智慧的较量。高考之战是无声的、残酷的,使每一位考生承受着巨大的考验与压力。在数学教学中,中等生占了绝大部分,如何提高中等生的数学成绩,是每位数学教师时刻思考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从几个方面做过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等生 高考复习
高三数学,不同于高一高二阶段,随着知识内容的进展,由单纯新授课变为复习课,由单元知识的测验转化到全面知识的考查,在整个的高三复习中,“描红”式学习成为一部分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瓶颈,描红,是初学者的惯招。通常是一种薄纸蒙于贴上,亦“笔”亦趋。有些同学,在复习中学习比较刻苦,可就是每次考试成绩上不去;有些同学,每节课,都认为学懂了,作业也会做,可隔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学生,虽然他们的智力不差、其他科成绩或技能也比较好,但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描红”式的数学学习,学习的成绩和品质落后于其他学习者,这里把他们叫做“中等生”。平时重视抓“两头”,他们常被忽视,学习应该是可上可下的,很有潜力,帮他们一把非常必要。
“中等生”为何走不出“描红”的困境呢?经过考察和反思,这些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模仿老师讲授的解题方法,自己真动脑筋的少,笔记课上记得多,课后看得少,对问题的本质思考、回味得少。他们老在“描红”,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欠缺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没有从模仿学习过度到“领悟”层次,导致较长时间学不得法,陷入困境,并恶性循环。有时,他们认为的懂,未必就是老师要求的懂,也就是,“描红”者达不到书法的“精、气、神”。那么,如何帮助中等生尽快摆脱数学复习“描红”的困境的?

一、从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开始

一是改变对中等生的看法,从根本上重视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经常与中等生谈心,关注他们的学习、思想,关注他们的需要。设法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找他们交谈,坚持下去,努力努力在努力,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轻言放弃总是太早;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有一种执着,对他们的教育很难一次奏效,不是一次谈话,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要有一种韧性和毅力,拒绝放弃,就是要有坚持的精神。
二是改变角色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强制自己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里,有至少40%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动”的面能在90%左右:力争让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层面学习。
三是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上课积极思考、积极答问,答案可以突破老师和课本的思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课堂也就更有活力、有生机。要改变中等生“描红”式的学习,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

二、从中等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抓起

优秀的数学学习方法,不只是取决于数学学习行为,更是取决于数学学习习惯,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个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天生脚快的兔子,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取胜的法宝是什么呢?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的优秀习惯。这个习惯告诉我们: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中等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在于很早就落后在学习习惯上,所以要从习惯抓起,激兴趣、讲方法、谈要求,从要求到习惯。比如在书写上的规定与要求,如何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与质疑的习惯,研究错误与纠错的习惯,复习与小结的习惯,自测的习惯,笔记的习惯等等。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动笔,一个结论的推出,必须步步有根据,一丝不苟,亲自验算。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学习、生活等)是一个人成人、成功的基础。对教学班而言,积久的习惯,全班的习惯就形成了一种学科的学习文化,互相影响。

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单从分数来评价学习,必然影响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用好评价这个杠杆呢?看分数不惟分数,用分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现状,确立奋斗的目标:在课堂上对中等生的问题、思想作出及时的评价,有时用放大镜给予鼓励和肯定,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有时则当头棒喝:时常对中等作出一些发展性、进步性评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帮助“中等生”走出“描红”的困境,帮助“中等生”决胜高考,立足于“课堂革命”,积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为之而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