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革新意识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4844 浏览:110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厚动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思维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下面的文字:吞—吴上—下 土—干(并用颜色区分上下部分),学生看了很吃惊,咦!难道今天老师要给我们上语文课?上课了,教室里出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奇的安静,此时我让孩子们分组研讨,迅速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上下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这时我又引导,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如:——— 。我让学生先填空,再小组研究有何新发现?小组成员经过激励讨论,汇报如下,发现一: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一;发现二: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互相颠倒;发现三: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这就为倒数的定义与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埋下了伏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二、在质疑问难中,激发学生创新

曾有人说:“提出问题是任何创造发明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学习的深入,头脑在变复杂,智能在发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教完《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后让学生小结出统一法则,学生很快就明白: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所以可概括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此时一个学生唰地举起了手,“老师,这个法则对于其它的除法算式适合吗?”我说,你认为呢?他小声说,应该可以吧!顿是时教室里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这时我微笑着说,同学们我们事实来证明吧,于是四人小组举出了整数除法、小数除法,通过计算发现都适合。这样,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就会驰骋于知识的海洋。

三、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创新

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发现结论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中是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而我让学生准备的圆片,他们在拼之前分成的等分不一样,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地剪拼,结果有的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三角形,更没想到的是有的拼成了近似的梯形,接着,学生探究拼成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你说我想,特别认真,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里同学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四、在发散求异中,鼓励学生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利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问题,像一题多解,就是训练学生发散求异的具体体现。
总之,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