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彰显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彰显人文魅力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34966 浏览:1591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们搜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彰显人文魅力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我们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研”读,培养学生互动探究地学习;适时练笔,感悟体验。
【关键词】创读研读练笔感悟人文魅力
阅读是人们搜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阅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学生立身做人的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把人文教学精神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展现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实践中,我们做了这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重视教师生搬教参内容的灌输,而不重视学生个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性的独特理解和体验;重统一的理解而不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阅读。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解读文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

1、关注学情,点击兴奋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经历,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学习充满灵性与情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进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离开了情感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在领悟文本内涵多元性与丰富性的同时,要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真情去品味内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情感,用自己的头脑去解读文本。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或直接,或渲染情境,或引发联想,或联系生活,或观看影像,要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点燃阅读。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要让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平湖秋月、安澜园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后,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最后播放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录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些列强的可恨行径,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始终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给学生留出选择,留出空间,形式多变,方式灵活,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形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阅读主线,创造出情趣横生的语文韵味。

2、填补空白,寻求发散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产生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中的内涵。课文《种子的力》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了对课文的理解,其中对这段话中的“抗战的力”都提出了疑问:种子的力、小草的力为何成为一种长期抗战的力?确实,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成年读者也会无法理解的。我为他们提供课文的写作背景,要求从中读懂课文。学生阅读后自发地讨论起来,精彩的答案、流畅的话语迅速奔涌出来:“抗战的力其实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力。”“这里的种子、小草是指敢于抗战、勇于抗战的中国人民。”“因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我在其他文章中也看到过关于‘持久战’的说法,所以是长期抗战的力。”“文中的石块其实是指那些不进行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和怕这怕那的少数人。”“不,怕这怕那的极少数人,想投降日寇的人是下文所说的该被小草嗤笑的花房里的盆花。”学生对两个阅读材料的理解领悟远远超越了教参中的“机械”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热情地赞扬种子的伟大生命力,颂扬小草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斗志,并以此来批驳和鞭挞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文中那“长期抗战的力”,那“小草”,那“石块”,那“盆花”,那原本不懂和懵懂的一切都是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每一种的理解都是学生具有个性的领悟,都是真正理解课文内涵的体现。

二、引导“研”读,培养学生互动探究地学习

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呈现“非预设”的特征。文本阅读无“唯一答案”,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要把心思只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感”,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即文本对话中的“亮点”“错误点”“质疑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如教学《落花生》时,我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用教参中的话来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其实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他们潜心读书,仔细探究,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愉悦。所以我们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专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适时练笔,感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好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中有两句:“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假如奶奶和小女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我们中国,小女孩来到了我们少年儿童中间,你会怎么说、怎样做?请小朋友以“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这样的练笔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并懂得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小女孩注定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体会了小女孩孤苦伶仃、痛不欲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有必要说清楚。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因此,语文课上“谈体会”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应该是强调熏陶感染,多采用“意会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彰显了人文魅力。雄关遥遥,道路漫漫,只要我们敢于超越旧自我,超越旧理念,超越旧习惯,就一定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