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化合物《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4213 浏览:587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采用“启发引导,问题探究” 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运用实验手段对难点进行了突破,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铁 化合物 相互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知道铁的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掌握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巩固“结构决定性质”“分类观”等观点在本节课学习中的应用;
(2)在Fe2+ 还原性和Fe3+氧化性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变价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达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学生此前已经学过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初步具备了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的一些经验,并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仍需加深认识,另外实验设计的能力和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进行学习的水平可能参差不齐。
三.【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从两条主线同步展开
知识主线:铁的位置、结构、性质→铁化合物的性质、转化、用途→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
能力主线: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方法)→建立并完善认知结构(思维形式)→科学地探索未知世界(思维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Fe2+ 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Fe2+的还原性
五.【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视频辅助
六.【教学过程】

1.铁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
实物展示:琥珀酸亚铁片
图片展示:中原福塔
视频录音:病人缺铁性贫血
活动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轻轻按压手指
图片展示:补铁食物观看、质疑、思考
轻轻按压手指,检验是否贫血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吸引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
为学习本节课开好头
引导学生学习铁的性质查阅元素周期表,观察并回答铁的位置
从 “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条 知识主线出发,体会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渗透能力主线——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推测铁的化合价及性质时让学生自我构建,反思,内化
设问:从F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Fe 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根据Fe的原子结构特点分析,Fe单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铁是26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原子结构示意图: 预测铁会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显示+2价
补充学生的遗漏:铁还可以失去次外层的电子,显示+3价,所以铁具有还原性对过渡金属与主族元素的不同进行学习和认识
引导学生列举铁的还原性的具体表现,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铁的性质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可以和非金属单质、酸、水、盐等反应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对铁的整体认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2.

1. Fe2+ 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探究:为何硫酸亚铁要做成包衣片?
并且还要与VC一起服用?
注意:只有Fe2+的血红蛋白有携氧能力,Fe3+的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通过阅读说明书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论分析Fe2+ 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思考、讨论如何利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证明两者之间进行了转化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从生活入手体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推测物质化学性质,使学生体会从价态变化角度预测物质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维过程
提供资料卡片:①KSCN是检验Fe3+的特效试剂,Fe3+与KSCN反应可生成血红色溶液,而Fe2+与KSCN反应不会出现血红色;
②Fe2+呈浅绿色, Fe3+呈棕;
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探究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观看视频,并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用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的精神;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解决课前疑问:Fe2+容易被氧化,Vc具有还原性学生回答总结,谈本节课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增强成就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充实且难点较多,但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实验活动后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了突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